劳动教育不止于吃吃苦、流流汗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刘珍

近日,武汉大学弘毅学堂近700名学子走进光谷有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亲身体验收割水稻、晒秋等农事活动。大学生们头戴草帽、手挥镰刀,弯腰割稻,抽打水稻秸秆脱粒。在为期一天的劳作中,出力、流汗是必需的,是为了让我们铭记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但劳动教育绝不止于吃吃苦、流流汗。

近年来,不珍惜劳动成果或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多有出现。尤其在当下互联网社会中,人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之时,劳动教育容易被淡化、弱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忽视。今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青少年在“飞上云端”的同时,脚下也要沾些泥土,学习成长之路才能走得更实。

劳动教育绝不止于吃苦流汗,而是具有生产和发展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劳动能为社会带来实用性价值。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意义永不会过时。就农事劳动而言,哪怕是一粒米的收获,都要经历一整年在土地里的辛勤劳作。学习也是如此,每一分成绩的获得,都是每一分努力的结果。任何收获和成功也都是在默默耕耘中不断铸就的。劳动无疑是辛苦的,但劳动也是幸福的,因为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不仅农事劳动,各行各业、各种形式的劳动都是在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其次,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生产,也在于它育人的发展性价值。机器可以替代人的劳动,但永远无法替代劳动育人的价值。劳动始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劳动利于强健体魄、增进智识、培育美德、强化德行。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十指不沾阳春水”,缺乏生活基本常识、基础生活能力和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拿农事劳动来说,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但这种周而复始的劳动并非一直在原地踏步,而是在螺旋式的上升,持续耕耘的背后是技艺的提升、经验的累积、规律的捕捉、智识的完善和心性的磨炼。

劳动教育也不应简单理解为体力教育,甚或异化为某种惩罚手段,而应发展为通过体力劳动的付出,以及脑力和情感的付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对生活的认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今天的时代发展,急需一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造诣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劳动实践教育则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一环。

【编辑:丁翾】

(作者:刘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