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从湖北南下深圳的他,今天向总书记当面汇报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在大会上,建筑工程师陆建新发言。

他说:“1982年10月,我在湖北收到工友的一封信,信中描绘了深圳经济特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说要盖50层的中国第一高楼。学建筑的我,那时见过的最高楼只有5层,想到要是能参与中国第一高楼建设,这是何等有幸、顿觉心潮澎湃!18岁的我没有犹豫,挤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记得当时走出罗湖火车站,看到的是低矮的楼房、泥泞的道路、简陋的工地,内心略感失落。我安慰自己,对于一个学建筑的人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吗?现在回过头来看,不曾想自己竟然参与了一份伟大的事业、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奇迹。”

38年前,他从湖北出发去深圳建设第一高楼;今天,他作为基层建设者代表在大会上向总书记汇报。

他是什么来历?

陆建新是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劳动模范、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国企敬业好员工”。

38年来,他带领团队破解了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见证并直接参与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尤其是将中国超高层、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了世界一流水平。

他从一名测量员,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钢结构专家、项目经理,书写了央企普通员工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精彩篇章。

1964年,陆建新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麒麟乡长南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9年进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学习。

1982年,刚满18岁的陆建新进入荆门市水泥厂工作,两个月后,一个机会悄然而至。有同学早一步来深圳,他们写信告诉陆建新,深圳很繁华有很多高楼,还要盖一座160米高的高楼。而当时的陆建新只见过5层的楼房,那样的高楼多么令人向往啊!没有过多犹豫,陆建新便踏上了南下的列车。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陆建新的人生。

第一高楼建造者见证“中国高度”



当踏入国贸大厦的工地后,当时的陆建新震惊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单体建筑工地。国贸大厦是我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当时,我国没有相关施工经验可借鉴,其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国贸以20厘米提升一次的滑模施工,顺利建设到160米的高度,创造了三天一个结构层的施工速度,被誉为“深圳速度”,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一种标志。当时在国贸大厦当测量技术员的陆建新,虽然懵懵懂懂,但前辈们的韧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日后不断追求进步、绝不轻言放弃的动力。

从160米到600米一路刷新的“高度”

1984年,他来到中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项目。这个项目给陆建新的压力很大,因为中国企业没有任何超高层钢结构建设经验,垂直度要靠测量员保证,他自己咬紧牙关最后完成了任务。发展中心大厦至今仍昂首挺立在深圳街头。

1994年,他担任地王大厦项目测量负责人。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他只能自己反复钻研,最终摸索出小棱镜配全站仪等测量方法,将大楼整体垂直度控制在美国标准允许偏差的1/3,为中国超高层钢结构建设树立了标杆。

当时地王大厦的建设条件非常艰苦,高空作业还没有完备的安全保护措施,他需要经常凌空走在巴掌宽的钢梁上,陆建新完全克服了心理上的害怕,一点点摸索一步步前行。

他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香港的测量方法相结合,用自己的方法初步校正,再用香港的方法精确测量,就成了现在国内钢结构测量的标准操作程序。384米的高度,陆建新成功把垂直度偏差控制在了25毫米,而且地王大厦工程刷新了“国贸大厦”时期创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压缩为两天半一层楼。

长期奋战在施工一线,陆建新身经百战,攻克类似的大大小小施工难题可谓成百上千,但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上,他自称遇到了“最严峻”的挑战。

2012年,平安金融中心开始动工。平安金融中心地面高度600米,是深圳第一高楼建筑。平安大厦使用的4台大型动臂式塔吊,须附着在井筒的外壁上,这一做法当时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为了确保这4个庞然大物安全地附着,同时又稳又快地“攀岩”,陆建新每天不思茶饭,反复组织头脑风暴和研讨论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与团队攻克了这项世界级难题,研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塔吊支撑系统。同时,还解决了支撑架拆卸、塔吊爬升的技术难题,而仅这一项技术革新,就创造了7680万元的工期效益。这项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又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了唯一的特别嘉许金奖。

取得近百项科技成果奖项


437.5米高的广州西塔、441.8米高的深圳京基100大厦、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600米高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陆建新始终未改初心,他凭着努力与执着,取得了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技术成果,6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3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领先;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央企楷模、省部级科技奖等近百项科技成果、奖项。

他说:“每一栋楼每一件建筑,都是我的孩子。很自豪,我见证了中国高楼的发展史。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没有中国的快速发展,就没有今天的我。”

(记者张颖惠整合 资料来源:新华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国建设报、江苏卫视 视频:制作刘慧 吴天琦 审看郑慧 )

【编辑:张颖惠】

(作者:张颖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