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作者再撰《时间开始了:武汉图艺志1949-1959》 见证“共和国美学”奠基时刻


《最后一根钢梁》。

    张祖武在《志愿军无名英雄像》前。

    《婆媳上冬学》。

    《时间开始了:图艺志——武汉1949-1959》刘宇 袁小山 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

    武汉的两次文化大聚合

    刘宇又出新书了,他和袁小山共同编著的《时间开始了:武汉图艺志1949-1959》,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武汉地区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等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多维度呈现文艺创作与时代的关系,用艺术链接起武汉城市的发展史。

    201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60年之际,刘宇推出《大桥》,极具创意地讲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视觉发生史和叙事生长史。2020年的《时间开始了》则源于去年7月在武汉美术馆举办的同名展览,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刘宇从数千件藏品中反复遴选,和设计师袁小山合作,以一种时尚的方式呈现那段共和国峥嵘岁月。

    “时间开始了”一语出自胡风,他亲历开国大典,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写下4600余行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刘宇用这5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武汉在近现代史上有两次文化大聚合。1938年武汉抗战,众多抗敌协会和文艺家来到武汉,同仇敌忾,救亡图存。1949年后,作为中南局机关所在地的武汉,各种文艺团体相继成立,文艺家们再次汇集武汉,满腔热情地建设一个新的国家。1949—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也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经历了重大历史变革,取得瞩目成就的十年。武汉作为中部重镇,其文化艺术成就斐然,在这里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一个个经典的艺术形象。武汉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建设和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及个案。”

    刻画英雄、塑造英雄,  成为共和国文艺的重要图景

    在共和国的初生年代,一大批时代新人脱颖而出,他们以平凡的生命投入不平凡的斗争,锻造出火红的青春。刻画英雄、塑造英雄,成为共和国文艺的重要图景。

    1958年10月26日,雕塑家张祖武应邀出席了朝鲜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碑和主题雕塑《志愿军无名英雄像》的揭幕仪式。《志愿军无名英雄像》,高4米、重8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境外的第一尊纪念性雕塑,作者张祖武。1959年,张祖武转业到武汉,时逢湖北艺术学院建校,张祖武任美术分部雕塑教研室主任。他不仅是我国严格按照西方现代雕塑艺术教育系统模式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也是湖北雕塑事业和新中国军旅雕塑的重要开拓者。刘宇在书中写道,张祖武“为湖北雕塑界带来了黄金时代”。

    在1954年的武汉抗洪斗争中,30万人上堤抢险,其中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刘宇在史料中找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一位叫魏开泰的学生,因为过度劳累倒在抢险现场,人们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大量的抗洪速写稿,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和人民出版社给他的回信函。

    著名画家关山月、黎雄才也坚守在大堤上。关山月画出了《战斗在张公堤上》;黎雄才则在1956年将他画的上百幅抗洪速写提炼加工成《武汉防汛图卷》,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轴的手法再现武汉抗洪的12个恢宏场景,这一史诗巨作成为传统绘画反映时代主题的成功典范。

    几亿农民识字, 武汉画家记录下这一幕

    武石是典型的“一手持枪、一手拿笔”的共和国第一代艺术家,他1934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投身新四军五师。历任湖北省文联美术部部长、省群艺馆副馆长、美协武汉分会副主席等职。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合龙时,武石乘船到工地现场观摩,他要创作一幅反映大桥最后一根钢梁安装的套色木刻版画。

    刘宇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用木刻版画反映工业建筑很有难度,那些直硬硬的钢架和光禿禿的水泥柱,若处理不当便容易死板,武石却能纵刀自如,控制力精准。他选择了幅面比较宽大、质地较为粗松的柳木作为底版,为了呈现气象万千的套色效果,他在云烟、江涛等局部适当运用了混色印制和涂抹的方法,使之产生了丰富厚实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根钢梁》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胜利,作品轰动一时,成为中国版画经典,苏联《星火》画报以整版刊出。

    工业化呼唤大批合格的、有文化的劳动力,这种呼唤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进步。《婆媳上冬学》用一个小小细节记录了这个大时代巨变。1953年的冬天,汤文选在华师教室里看到雪地上行人的脚印,想起自己在黄陂当冬学老师时亲身感受到的农民对扫盲识字的热情,构思出了《婆媳上冬学》。刘宇说:“《婆媳上冬学》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识字扫盲运动,同题材的作品很多,容易流于概念化,《婆媳上冬学》的高明之处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悟,媳妇搀扶婆婆一起识字扫盲,反映了新中国妇女解放、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现实。”

    《婆媳上冬学》获1955年全国美展一等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汤文选应文化部之邀,重新画了一幅给苏联文化部收藏。1957年,邮政部发行第一套美术邮资封,《婆媳上冬学》排在第一号。

    几亿农民识字,这是中国教育史、妇女解放史、农业农村史上翻天覆地的一幕,源于黄陂农村的《婆媳上冬学》以艺术的眼光记录下这一幕,自身也走入了中国美术史。

    开一代风气, 重新确立“美”之标准

    时代变化必然带来风气变化,文艺是对这种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时间开始了》用一件件史实细节,把“变化”铺陈在后来的读者面前。中南美专从武汉迁到广州;关山月在武汉画《戏雪》,画中一个情节受到同行批评;“中国画”一度改名为“彩墨画”……这些都是大变局中有意味的小细节。

    《时间开始了》还以新闻式的笔法写了这样一个场景:1952年底,画家萧采洲创作的新年画《送喜报》收到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寄来的奖金100万元(旧币,相当于后来的100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这个获奖新闻的背后,是风气的丕变。194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1950年8月30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召开年画连环画座谈会,加强了年画创作的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新年画是从民间旧年画改造来的,在形式上突破了以木版为主的局限,采用了中国画、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人民的生活、生产运动,以及保卫世界和平。

    1952年1月26日,《长江日报》整版刊登“新年画”专题作品。

    与之相应的,是《“王美人”不再画美人》的故事。老画家王霞宙成名很早,因擅长画仕女图,人称“王美人”。

    后来他意识到,画好新时代人物需要精通解剖结构,懂透视和素描,自己擅长的是轻盈飘逸、柔弱秀美,很难胜任了。于是他放弃人物画,改画花鸟。这种自我革命需要勇气,但他闯出了新路,新作被列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作品,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花鸟画创作的最高水平。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