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 | 凝聚人心、补充人力、提升人气! 武汉:强“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坚持应急和谋远相结合,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同时,始终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以“人”为核心,通过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凝聚人心”、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补充人力”、广泛发动志愿者参与社区工作“提升人气”,社区内部活力有效激发,社会治理效能稳步提升。

1

打破待遇天花板,让人人羡慕社区工作者

“现在每个月工资能拿5800元,要对得起这份工资,不努力工作可不行。”国庆长假前夕,武汉市青山区厂前街铁铺岭社区书记徐海明一大早就来到社区,着手布置节假日期间社区防疫和平安过节相关事宜。

在社区工作20余年的徐海明说,以前,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实发工资只有3600元左右。他坦言,收入偏低、队伍老化、人员流失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群体。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今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防疫工作时特别强调,今后要更加重视社区建设。要打赢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关键靠人,重心在基层社区。“穿袄提领子、牵牛牵鼻子”,疫情防控千头万绪、百端待举,市委书记亲自谋划,组织部门抓紧研究,在4月1日便制定出台了《武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提出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与等级相结合的职业发展体系。根据工作岗位等因素,设置正职、副职、委员、社区干事四类岗位和18级的等级序列。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报酬系数。

改革过程中,徐海明薪酬等级被定为13级,相较以前,他实际到手工资提高2000多元。

来自武汉市委组织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1.9万名现有社区工作人员的过渡和定岗定级工作已基本完成。按照新的薪酬体系测算,全市社区工作者月人均实发报酬增长在1800元以上,增幅超过70%。

“让社区工作者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提高薪资待遇,更要打破晋升的天花板。”武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武汉市还探索拓宽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的通道。

8月以来,武汉市探索开展社区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书记择优选聘为事业编制人员并继续在原社区岗位工作,未聘用为事业编制人员的比照享受相关待遇,对所有社区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以进一步提高待遇,激励引导社区工作者担当尽责、干事创业。

目前,武汉市已专门拿出232个基层事业单位岗位,采取“面试+考核”的方式,面向就业年龄段且连续任职达6年以上、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在岗社区书记进行专项招聘。同时,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大从疫情防控一线表现突出的社区、村干部中招录街道(乡镇)公务员力度的要求,武汉市在本年度街道(乡镇)公务员招录工作中拿出48名职位计划面向优秀社区、村干部进行定向招录,占街道(乡镇)职务计划的20%左右。

“这些招聘给了社区工作者极大鼓舞。”在青山船厂社区工作10多年、报名参加专项招聘的卿畅说,相关招聘向社会和社区工作者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就是社区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发展有了奔头,大家自然都朝着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方向努力,干事创业更有热情。”

一系列举措让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吸引力不断提升。例如,今年武汉市汉阳区计划招录社区工作者89名,报名人数达到5000名,最终招录的社区工作者中平均年龄不足26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高达70%。汉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为社区工作者进一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工作重心沉下去,党群关系提上来

基层治理的特点是直接面对群众,武汉市常住人口超过1100万人,而社区工作者不到2万人,这意味着平均一名社会工作者需要服务超过500位市民。

“人少事多、千头万绪,每天睡四五个小时是常态。”回忆起战“疫”时刻,武汉市武昌区水岸星城社区书记彭婧依然感到惊心动魄,当时为了完成社区4300多户居民的“应收尽收”“排查清零”工作,她和11名同事几乎24小时连轴转。

薪资、晋升等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和潜力,但要切实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必须有效补充有生力量。今年抗疫期间,武汉市组织全市市区4.45万名党员干部紧急下沉支援社区以减轻社区工作强度,这些党员干部通过认真站好劝阻岗、清洁岗、配送岗,当好小区守门员、巡逻员、解惑员,为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沉党员上门开展人口普查。

武汉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主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积极“认岗”“认事”“认亲”。

抗疫期间的实践证明,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能够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强大效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武汉市在疫后全面启动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逐步将“战时”经验固化为“平时”制度。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与抗疫期间下沉不同,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注重应急和谋远相结合。例如,要求下沉单位将自身优势资源与社区、群众服务需求进行深度对接形成具体项目加以推进;党支部下沉社区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联合主题党日、参加一次共建活动、办理一件民生实事;在下沉党员干部中全面推行认岗、认事、认亲服务,将党员特长爱好与社区、群众个性化需求进行有效衔接……

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下沉的是工作重心、人员力量、资源要素,提升的是服务意识、能力水平、党群关系。截至9月中旬,武汉1793家市直、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含二级单位)已全部到对口联系的1412个社区完成报到,与下沉社区确定共建项目8000余个;14.9万名党员干部到居住地社区完成报到,共认领服务岗位16.7万个,有效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新机制正在形成。

“8小时以外我们也是党员,服务社区本身也是服务自己。”在汉口银行工作的黄旭最近来到武汉市洪山区仁和路社区报到。他告诉半月谈记者,在社区可以自由认领文体娱乐、环境卫生、安全巡逻、矛盾调处等多项服务岗位,还能加入运动队、文艺队、保障队等服务团队。“参与下沉活动,能熟悉社区、结交朋友、提升能力。唯一的遗憾就是,服务订单要靠抢,手快有,手慢无。”

武汉市江岸区花桥社区志愿者和下沉社区的干部给一名独居老人送菜。 沈伯韩 摄

3

整合志愿服务,共绘同心圆

“小狗也要牵绳子,以免吓到小朋友。”半月谈记者在武汉市武昌区东亭社区看到,“七宝巡逻队”队长黄惠兰和队员一起,正在劝导小区住户文明养狗。

武汉东亭社区有4000多户居民。2014年以来,社区开始探索培育志愿组织,促进邻里交往,实现居民融合,提升社区品质。这期间,“七宝巡逻队”于2016年应运而生。巡逻队最初由社区退休的老党员、门栋长等骨干49人组成,每天一个组7人,着统一服装,佩戴袖章,在社区巡逻,队员们的身影成为社区一道风景线。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400多人,因为在社区里见事就管,深受居民信赖。

“社区是市民的共同家园,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提升不仅要夯实主力、善借他力,更要激活内力。”东亭社区书记王学丽说,东亭社区通过志愿招募,现有20余支志愿服务队,服务内容包含文化、医疗卫生、法律、环保、消防等六个方面。近年来,这些志愿者队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约10万小时,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东亭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探索实践是武汉打造“志愿者之城”的一个缩影。截至2019年底,武汉市在全国志愿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超过15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13.9%,志愿服务团队6930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总数47628个,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数万场(次)。“有时间当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正成为市民生活方式。

志愿者的参与让社区服务更精准、更有针对性,也满足了群众日益多样的服务需求,在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精准服务居民、化解基层矛盾、弘扬文明风尚、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贡献了特殊力量。

半月谈记者最新了解到,当前,武汉市正大力实施“时间银行”积分兑换,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全市“积分入户”公益指标审核。同时,在推进志愿服务立法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全面选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例如,建立完善志愿者星级认证、嘉许、回馈等系列激励制度等。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必须紧紧围绕人下功夫、做文章。”武汉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表示,目前,以社区工作者、下沉党员干部、居民志愿者等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力量不断汇聚,社区治理力量正不断壮大。未来,武汉市将始终强化党建引领,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凝聚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王自宸)

【编辑:戴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