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还原抗疫场景,首部抗疫题材歌剧《天使日记》17日首演

长江日报-长江网10月17日讯(记者梅冬妮)高铁迎面“开”来,飞机缓缓“降落”,一位位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冒着大雪走上“战场”;ICU内,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抢人;华灯初上,武汉万家灯火,有人在窗口迷茫地张望,有人在焦急地等待……这不是电影镜头下的武汉,而是歌剧的舞台。10月17日,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排演的国内首部抗疫题材民族歌剧《天使日记》,在琴台大剧院首演。作品用歌唱的方式,将一线医护人员的战疫经历重现于舞台之上。

《天使日记》演出现场。记者许魏巍 摄

朗朗上口的旋律

朴实动人地诉说平凡人的不凡

《天使日记》是今年湖北省重点打造的精品大戏之一,也是目前中国首部抗疫题材民族歌剧。该剧由文华奖、金狮奖获得者廖向红担任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王勇担当编剧,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孟卫东担任作曲。作品塑造了“兰之念”“方医生”“黄鹤”等为代表的医护人员群体形象,以护士长兰之念的战疫日记串联剧情,再现了白衣天使们把医院当战场、待病人如亲人的感人故事。

演出现场。记者许魏巍 摄

除了剧情切口小,《天使日记》在音乐上“语汇比较通俗易懂”。主创中唯一的武汉人、指挥王燕介绍:“孟卫东老师本身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他的音乐非常具有亲和力。这部剧的音乐风格非常朴素、平易近人。观众走进剧场不会觉得艰涩复杂,十分接地气。”

演出现场。记者许魏巍 摄

兰之念的大段咏叹调朗朗上口,十分具有感染力,人物一开口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她好像就是你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名普通的医护人员”。王燕表示,医护人员既是为他人为社会甘愿付出的天使,也是每个人身边真切的平凡人。彰显平凡中的不凡,是整部歌剧最希望展现给观众的主题。医护人员之外,剧中还塑造了给医务工作者送免费咖啡的咖啡店主、抱着小病人进医院的警察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剧中人物相互间的对话用抒情、押韵的歌词表达,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音乐性以及诗性。

演出现场。记者许魏巍 摄

此外,无论是上半场表现疫情暴发初期时的紧张危急,还是随着故事发展,逐渐展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到下半场更多地聚焦人物的情感,普通观众都能通过音乐的色彩和表达感同身受,适时地给予舞台上的演员热烈掌声。剧中除了主要人物带来大段感人肺腑的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与合唱等多种歌唱形式,也都有丰富呈现。

电影质感的舞台

最大限度还原抗疫真实场景

高度还原疫情发生时刻的点点滴滴,对于歌剧这样的舞台艺术形式来说并非易事。对此,导演廖向红直言,用歌剧的形式来反映抗疫故事,要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在舞台上,展现医护人员救助患者的过程,很难有影视拍摄展现得那么逼真;演员歌唱时是否戴口罩的问题,也曾经难倒了创作团队。首演当晚的演出,演员们仍选择尊重歌剧的创作、演出特点,在演唱重要唱段时,不戴口罩登台。

演出现场。记者许魏巍 摄

但全剧在舞台呈现上,丝毫没有降低对真实性的要求。为了最大限度还原武汉疫情的真实场景,《天使日记》的舞台采用了目前国内的顶级舞美,两层舞台、纵深三层,实景与多媒体结合,舞台设置极其复杂,舞美人员多达150人,光装台就花了近一周时间。

演出现场。记者许魏巍 摄

走进剧场的观众不难发现《天使日记》在置景上的别致,门诊大厅、ICU病房、医院户外,现实中的场景几乎原比例照搬上舞台。其中,大型换景20多次,中小场景快速切换,犹如电影镜头一样,在全景、中景、特写中不断游走。舞台上的玻璃幕墙、舞台实景和LED屏共同作用,为观众打造出看纪实电影的视觉效果。

演出现场。记者许魏巍 摄

“一切都特别真实,就像回到了当时。”当晚,武汉市第五医院呼吸科医生姜燕就坐于观众席,感慨万千。“很感谢艺术工作者把大家经历过的生活搬上舞台,ICU里的场景特别真实,演员们表演得很好,把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还有焦虑、紧张,对病人的关爱和病人对医生的理解,都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了。”城市复苏之后,再度走进剧场的姜燕十分激动,“此刻更感觉到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让人们更加珍惜日常的生活。”

演出现场。记者许魏巍 摄

10月18日,该剧将继续在琴台大剧院上演。

【编辑:邓腊秀】

(作者:梅冬妮 许魏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