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主编庞松:抗美援朝打赢新中国立国之战


庞松,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主要撰写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七卷本主编之一、第一卷作者。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庞松接受了《长江日报》专访。


   

    用史料告诉人们这场仗是不得不打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系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全书系统论述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9年的历史。该书问世后,党史国史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套书把握处理好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学术与政治、党史与国史、学术与宣传、叙史与论史、成就与曲折、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中国与世界、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继承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术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不回避问题,同时有创见。

    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该书给予的篇幅较其他党史、国史类图书更多,为其单列一章,篇幅多达50余页。该书一方面凸显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很多论述和论断都有新意,回应了现实。指出了抗美援朝作战决策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用史料告诉人们,这场仗是不得不打,我们付出了代价,但是战争的胜利,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保障;这场战争比中国近代史上任何事件都更有力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在世界上留下的软弱可欺的形象,世界各国都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的力量。

    【访谈】

    如果不经历这场血与火的较量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很难站住脚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用了整整一章讲“抗美援朝”,从篇幅上看,与土地改革、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等放在并列的地位,为什么?

    庞松:抗美援朝战争打赢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1950年6月25日,中国的近邻朝鲜爆发了内战。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批准了在台湾海峡实行所谓“隔离”的政策,派遣其驻扎在菲律宾的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27日,杜鲁门发表总统声明宣称:“我已命令美国的海空军部队给予朝鲜 (指南朝鲜)政府部队以掩护及支持。”这样,美国不但公然武装介入了朝鲜内战,同时把侵略行动的范围扩大到中国的领土台湾,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并将它既定的远东侵略扩张计划,进一步扩大到东南亚、印度支那等整个远东地区。

    由于美国的武力介入,朝鲜战争的性质即由南北方内战转变为美国侵略、朝鲜人民反侵略的战争;而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的同时侵略中国台湾的行径,则使朝鲜问题一开始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和尊严联到了一起。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家安全上受到严重的外来威胁。

    这时,按照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中国人民正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努力奋斗,中国是被动卷入朝鲜战争。中国是不愿意同美国打仗的,但美军越过三八线长驱直入中朝边境鸭绿江畔。如果让美国霸占全朝鲜,我国东北大工业基地就面临危胁,我们就不能安定地从事建设。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的最大的一场战争。在朝鲜战场,美国自恃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但是从鸭绿江到板门店,美军最终还是被推回到战争的起点——三八线。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以美国企图霸占全部朝鲜的野心遭到彻底破产、中国的国家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而告结束。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看,中国人民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换句话说,如果不经历这场血与火的较量,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很难站住脚。所以抗美援朝战争实质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特别重视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

    在弱势条件下强势反击敌人 这就是“以战止战”的思想

    读+:《通史》如何回顾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决策及其影响?

    庞松:当时中央开会讨论要不要出兵,毛泽东有一个深刻的见解,叫做:“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他解释说:我们急切需要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有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抵住六个大字,就是 “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必然走向中国被侵略的老路。我们抗美援朝就是绝不允许回到这条老路,“打得一拳开, 免得百拳来”。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定要跨过鸭绿江。这就是“以战止战”的思想,“敢打才能言和”的思想就是在弱势条件下强势反击敌人确保国家安全的思想。

    为赢得这场战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人员牺牲和物资损失,被迫推迟了部分国内建设。由于美军侵入台湾海峡,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时间大大地推迟了。这不是中国出兵援朝造成的,因为美囯在介入朝鲜战争的第一时间就把扼制中国列为其亚洲战略的重点,将台湾视为其在亚洲“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所以,社会上有些认为抗美援朝“得不偿失”的观点是脱离当时国际形势和我国国家安全受到外来威胁的客观历史环境的,是片面的。

    历史地看,从全局来衡量,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战争的胜利,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保障,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受了现代战争的洗礼,锻炼出一大批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创造了依靠劣势装备打赢现代战争的一系列新经验、 新战法,促进了中国军事思想和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向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转变,使国防军队建设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人民翻身 新中国激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

    读+: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同时,国内发起了抗美援朝运动,如何评价这个运动的价值和意义?

    庞松: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抗击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长期斗争的继续,抗美援朝运动与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交相互动,形成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题的时代精神,把亿万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发动起来,投身到保卫祖国、建设新国家的神圣事业中去。这一伟大群众运动所涉及的社会阶层和范围之广,各级党政领导的动员组织能力之强,普通人民群众参与程度之深,保证战争胜利的推动力之大,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把爱国热情和爱国行动结合起来的好形式。比如订立爱国公约,广大工人阶级以当家作主的精神,努力改善生产技术、节约原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在增产节约基础上积极为抗美援朝作贡献。在农业战线,全国有1000万以上农民参加了爱国丰产竞赛,使1951年的粮食、棉花等农作物的产量都超过了1950年的水平。

    祖国人民把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誉为“最可爱的人”,先后组织了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战地进行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走遍了全国24个省区的172个市、县和广大乡村,和1000余万人见面,向4475万听众作了报告或广播讲演,并运用广播录音、报刊、小册子、开会传达等方式,使数千万各界群众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1951年5月,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反映了志愿军在作战中缺少飞机大炮的困难情况。然而中国财政负担很重,已经不可能再从财政上临时拨出更多款项购买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为此,抗美援朝总会发起了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以捐献人民币15亿元(旧币,其币值1万元等于新币值1元,下同)计为一架战斗机,25亿元计为一辆坦克,9亿元计为一门大炮,8亿元计为一门高射炮。至6月底,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工商界已各认捐30架战斗机;南京商界认捐10架;东北人民认捐203架;华北人民认捐234架;湖北人民认捐100架。梅兰芳在汉口进行两场义演,得款1亿元全部捐献。豫剧演员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在半年内,先后在陕、豫、鄂、湘、粤、赣六省巡回义演170余场,捐献 “香玉剧社号”飞机1架,在全国传为佳话。 

    自1951年6月1日至1952年5月31日,全国各省市人民银行汇给抗美援朝总会的武器捐款共为55650余亿元人民币,共折合3710架战斗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年青的志愿军战鹰创造了骄人战绩。这里也凝聚着中国各阶层人民和海外侨胞的高度爱国热情和无私奉献。

    上甘岭打得艰苦是因为双方都志在必得 但最后的赢家是我们

    读+: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重要一战,“上甘岭”这3个字从此进入我国大众语汇。今天,我们该如何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获得教益?又该如何向21世纪的人讲述上甘岭、黄继光?

    庞松:很多人不理解,在上甘岭3.7平方公里那么一块小地方,志愿军付出了1.15万人的伤亡!其实反过来看,敌军不也在那个小地方付出了更多的伤亡吗?这说明上甘岭确实很重要,双方都志在必得。这是战术战法的较量,更是勇气、意志和决心的较量。这是双方最后的大规模战役,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倾泻了190万发炮弹、5000枚航空炸弹,将高地山头削低了两米,最后的结果,上甘岭要地依然牢牢控制在志愿军手里。根据美军的总结:中国军队以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扭转了战局,并且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

    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以及像黄继光那样舍身堵枪眼、炸敌堡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这种英勇顽强的壮烈,以及在极度困难中坚守坑道的坚韧不拔,使得“上甘岭”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上甘岭精神激励了一代人。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表现出来的战胜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国家的发展、规律性的揭示和对未来的正确把握,需要深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的支撑。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动权,就能顺应历史潮流引领时代发展,就能真正让历史智慧之光照进现实。而如果是一个对历史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或采取虚无主义、实用主义态度的民族,无法企及“历史的高度”,无缘于历史的自觉。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