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位老战士亲历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歼敌:用汉阳造端掉美王牌兵团

余良士 志愿军第九兵团24军72师216团战士:

“信念只有一个:我们会胜利!”

“我当时想,他们是多么坚强勇敢的战士,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啊!”

皇甫国 志愿军54军135师战士:

“志愿军打了一仗又一仗,打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一系列重要战役中不断取得辉煌胜利,打出了不畏强敌、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3位生活在武汉的志愿军老战士,亲历了抗美援朝3场重要战役。

“兄弟连队125名战士冻死在阵地上的时候,还目视前方保持战斗队形,成为冰雕连。他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向世人证明,志愿军是决不可能被任何人征服的。”

“我们用落后的汉阳造、土压五步枪打赢了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再证明,决定战争胜利的从来不是武器装备。”

用汉阳造全歼美陆军王牌“北极熊团”

长津湖战役老战士:决定战争胜利的从来不是武器装备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圣诞节总攻势”,从东西两线一路向北,朝着鸭绿江推进,企图在当年圣诞节前消灭中朝联军。1950年11月,志愿军第九兵团奉命进入长津湖地区阻击北进的敌人。武汉市军休五中心91岁老战士李新,随志愿军第九兵团27军80师参加了这场战役。

雪中伏击两天两夜未进食

用胸口暖化冻成石头的熟土豆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下游直通鸭绿江。长津湖地区崇山林立,常年冰封。1950年冬季,这里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天气,夜间温度降到零下40℃。

“长津湖,那真是冷啊。”在李新的记忆中,11月27日晚,他所在的连队已隐蔽前进到长津湖西北柳潭里一线,战友们顶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酷寒,伏卧在一个无名高地的冰雪中准备伏击敌人,两天两夜未进食。“有的枪栓被冻住拉不开,有位战友装填迫击炮时,手上的皮肤跟炮弹粘冻在了一起。”

“炊事班上来了。”到了第三天,大家听到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扭过头一看,炊事班老严和几位战士扛着一个布袋子,深一脚浅一脚地朝阵地跑来。到了跟前,打开布袋子一看,大家傻了眼,“怎么扛了一袋石头回来呀?”

“这是煮熟的土豆,敌人飞机封锁太厉害了,后方补给跟不上,大家受苦了。”听完炊事班老严的解释,大家疑惑炊事班班长哪去了,这时老严的泪水夺眶而出:“老班长和小丁刚刚在送土豆的路上牺牲了。”

李新说,听完老严的话,几位战友眼里的泪在打转。大家红着眼眶啃着土豆。“每个人只有两个土豆,使劲儿咬也只能在土豆皮上咬出一道印。”李新告诉记者,因为咬不动,他和战友只好解开棉衣扣,把冻土豆放在胸口,用自己的体温为土豆解冻,暖化一会儿就啃一口,再化一会儿又啃一口,“比石头还硬的冻土豆,赛过了香饽饽,让大家斗志昂扬。”

反穿棉衣狂奔增援兄弟部队

一鼓作气全歼美军“北极熊团”

11月29日,李新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立即增援兄弟部队,攻击新兴里的敌人。为了更好地隐蔽,他和战友反穿棉衣,这样白色棉衣里子就和雪地形成一色。“队伍越走越快,最后变成了小跑,大家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向新兴里狂奔。”

这样的大规模行军被敌人发现,敌机扔下炸弹并低空扫射,卧倒爬起后,李新发现,隔着五六十厘米远就是敌机扫射留下的弹坑。“好险啊,我要跟你们拼了!”暗下决心的李新跟战友一路飞奔到了作战区域。

“到处都是喊杀声,战友们前赴后继像波浪一样朝着敌阵地冲去。”李新说,他所在的部队和兄弟部队从四面向敌军发动进攻,他看到有战友抱住敌人,用牙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有的利用盲区爬行,将炸药包塞入敌坦克履带将其炸毁。包围圈越缩越小,害怕近身战的敌军节节败退,经过两昼夜拼杀,战斗结束。

这场战斗中,志愿军全歼被誉为“北极熊团”的美陆军王牌步兵第7师31团,击毙团长,缴获了团旗。美国《时代周刊》评价此次战役为“败北——对美国来说从未有过的最大的败北”。《新闻周刊》发表的评论认为:“也许这是美国历史上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在军事上遭受的最惨痛的失败。”彭德怀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全歼美军一个整团,一个人也未跑掉,只在第二次战役中有过一次。9兵团27军创造了这样的范例。”

“兄弟连队125名战士冻死在阵地上的时候,还目视前方保持战斗队形,成为冰雕连。他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向世人证明,志愿军是决不可能被任何人征服的。”李新红着眼眶说,“我们用落后的汉阳造、土压五步枪打赢了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再证明,决定战争胜利的从来不是武器装备。”

炮弹袭来在坑道里“跳”着办公

上甘岭战役老战士:热血战士怒吼“誓为战友报仇”

老战士余良士讲述当年的故事。记者彭年 摄

在67年前的上甘岭,29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24军72师216团政治处宣教股通联干事余良士,亲眼目睹了战友们牺牲的壮烈一幕。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见到了96岁高龄的余良士老人,再次忆及战友们付出宝贵生命的那一幕时,老人依然热泪滚滚。

为了生命中不可忘却的纪念,在儿子的协助下,余老撰述出长达10万字的回忆录《一个96岁老人的战争回忆录:抗美援朝亲历记》。

炮弹打得山体都在摇晃

和战友们在坑道里“跳”着办公

余良士1950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朝鲜战争爆发前夕,他正在位于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战火烧到鸭绿江与东北三省,华东军大迅速掀起练兵热潮。余良士老人说,当时大家满怀战斗激情,希望立即拿起枪杆上战场。

余良士与不少同学提前结束了军大课业,被分到华东各野战军。1950年12月下旬,余良士作为带队人之一,带领200名军大学员乘火车前往江苏松江第24军军部驻地报到。1952年9月,余良士又和这200位年轻学员一道,登上了北上专列,开赴朝鲜战场。

部队跨过鸭绿江,千里山地行军抵达朝鲜东海岸元山,又从元山行进400余里抵达上甘岭。

从元山开赴上甘岭前夕,余良士被任命为团政治处宣教股通联干事,承担着“把上级指示传达下去、把下面的情况汇报给团首长”的任务。

自元山往上甘岭进发的路上,夜行晓宿,余良士还要下到连队,一边做行军鼓动工作,一边搜集好人好事,整理编印《行军快报》。到达上甘岭投入一线战斗后,他与战友们更要把夺取胜利的好消息编成《战斗快报》,及时上报师、军部,并发送到团司、政、后机关直至营连排班,鼓舞斗志。

余良士老人说,美军常常24小时进行地毯式轰击。在坑道里,他与战友们要“跳”着办公。老人解释,重炮打在山上,山体晃动,坑道里抖动得厉害,坑道里的人便“跳”着行进,“跳”着工作。但他心中没有一丝恐惧,信念只有一个:“我们会胜利!”

出击几分钟9名战士牺牲了3位

坑道里响起“誓为战友报仇”的吼声

战争避免不了牺牲。1953年3月底,余良士下到一营三连坚守的537.7高地,协助三连指挥员组织小分队出击。

当时,经过严格挑选的9名战士组成小分队,余良士还记得他们的装扮:穿着棉军装,头戴钢盔,钢盔固定带紧紧系在下巴下,转盘冲锋枪斜挂在肩上,双手紧紧握住各自的武器,列成跪姿,身披白布作为伪装,双目怒视坑道口外,随时准备出击,只待指挥员一声令下。

虽然不知战友们的姓名,但余良士记得,9位战士非常年轻,年龄都不超过20岁。当时,他心情紧张,眼中闪着泪花,想嘱咐战友们几句,喉头却哽住了,“我当时想,他们是多么坚强勇敢的战士,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啊!”

坑道外大雪纷飞,炮声隆隆,等待命令的时间显得漫长,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大家的神经紧张到极限,坑道里,人人一动不动地站着,形似雕塑。

“出发!”凌晨2时,连长命令一下,战士们一跃而起,冲向美军阵地。一时枪声大作,夹杂着手雷爆炸声,震撼着山谷。几分钟后,出击归来,9名战士已少了3位。刚才还生龙活虎的战友转眼就献出了生命,生还战士中,有的满脸血渍,有的棉衣被弹片划破,有的负伤流血。大家相拥痛哭,坑道里响起“誓死消灭敌人,为牺牲战友报仇”的吼声。在向记者回忆这一幕时,余良士老人情难自已,两次热泪滚滚,泣不成声。

采访中,余良士老人向记者展示一个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搪瓷杯,杯上青翠的树叶象征和平。搪瓷杯在行军作战中掉了很多瓷,但15个大字依然清晰完好,余良士仔细修复,至今放在家中珍藏。

老战士余良士获得的奖章。 记者彭年 摄

每当看到当年的老物件,余良士老人就会想起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牺牲的战友们及朝鲜战场的光辉岁月。“难忘亲爱的战友,和平得来不易!你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临别时,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深情地说。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加速停战协议签订

金城战役老战士:司号员独守阵地吹响冲锋号吓退敌人

10月23日,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上映,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期间。85岁的武汉市军休八中心老人皇甫国1951年2月入伍,他没想到,1953年5月随志愿军54军135师入朝后,参加的第一场战役金城战役,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

接替奇袭白虎团的英雄部队

到达朝鲜后,皇甫国所在的135师师部驻防平壤以西的回龙洞,担负朝鲜西海岸反敌登陆及平壤地区反空降作战任务。在回龙洞待命期间,他和战友经常要轮流去附近的龙潭火车站卸车。

“有同志把白毛巾晾在外面,暴露了目标。”皇甫国摇头叹息说道,美国飞机发现后进行疯狂扫射,3名战友全部牺牲,听到这个消息,自己泪水忍不住往下淌。“一路上都能看到建筑物外墙留下飞机扫射的痕迹,铁道两边都是弹坑,不打赢这场仗,还会有更多人遭遇战乱。”

过了一段时间,135师接到命令开始长途行军,接替友军前往前线作战。皇甫国说,这支友军正是奇袭白虎团的英雄部队。

1953年7月,一支由13名志愿军战士组成的小分队化装成敌军,在夜色掩护下突袭南朝鲜军精锐部队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缴获“白虎团”的虎头旗,圆满完成突袭任务。曾经风靡全国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和电影《奇袭》,就是根据这次突袭改编的。

“能够接替英雄部队执行作战任务,觉得很光荣,激发了大家的士气。”皇甫国说,135师快速行军前往预定作战地区,配合友军部队夺取了金城川制高点轿岩山,随后攻击纵深制高点梨船洞北山。几场战斗下来,敌人全线溃逃,135师趁势向敌纵深猛插。

麻俊坤双腿被打断仍爬行指挥战斗

“敌人炮兵群就在对面,隔一段时间就有炮弹打过来。”皇甫国说,战线不断向前推进,师部前沿指挥所也在往前变换位置,敌人则加强了火力。穿过敌炮火封锁区,要听从防炮调整哨的指挥,“调整哨举起红旗,意味着敌人马上要开炮,此时要隐蔽。举起绿旗,就要快速猛冲过去。”

在皇甫国的记忆中,师部指挥所一般设在山头,上方盖有树木遮蔽,里面连着坑道。“敌机俯冲下来,对着地面进行一阵密集的扫射,指挥所附近经常遭到炮击。”皇甫国握着拳头激动地说,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他所在的135师出了几位战斗英雄。

固守巨里室北山高地时,连长英勇牺牲,排长麻俊坤立即代理连长指挥战斗。他身上多处负重伤,两腿被打断仍爬行指挥战斗,最后用手雷与敌同归于尽。麻俊坤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这场战斗中,同样作为排长的王占山,指挥全排坚守阵地四昼夜,打退敌人30余次反扑,歼敌400余人,战后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皇甫国记得,135师有一位英雄司号员王贵,战斗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他一人。眼看着敌人准备冲上阵地,王贵吹响了冲锋号,大声喊着“冲啊”,敌人以为志愿军又有大部队要进行反击,被吓得仓皇溃逃。皇甫国说,战后部队文工团排练了歌颂金城战役中英雄事迹的节目,进行巡回演出,其中有一个合唱就叫《英雄司号员王贵》。

老战士皇甫国展示从战场带回的敌防弹衣上的铝块。记者徐锦博 摄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前,南朝鲜当局叫嚣“北进”“单独干”。为了把敌人逼回谈判桌,中朝两国军队发动对敌最后一战,这便是皇甫国经历的金城战役。

1953年7月27日,皇甫国和战友等到了《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日子。第二天打扫战场的时候,他走到附近的阵地上,从敌人留下的防弹衣里抽出一块厚重的铝块。这块印着数字“213”、边缘有些破损的铝块,皇甫国一直珍藏着。“我们胜利了,这是敌人战败最好的见证。”

“志愿军打了一仗又一仗,打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皇甫国说,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捍卫和平与正义,志愿军战士跟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用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换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和平是来之不易的,如果战争爆发了,我还会去战斗。”(记者徐锦博 刘晨玮 通讯员闻铁军 李秋静 钱燕滟 侯西子)

【编辑:贺方程】

(作者:徐锦博 刘晨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