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武汉号”卫星开创中国商业航天多个第一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已完工验收,具备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能力,卫星产业园将在今年底建成投产。当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资过百亿元,园区建设已显雏形。

几天前,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汉成功举办,“云享商业航天,引领数字经济”作为本届论坛主题,汇集一批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为商业航天发展聚智,从第一届的“路径探索”到第六届的“云享航天”,六年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领域的专业化论坛,一直在汉举办,是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武汉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时代大势,武汉抢抓商业航天的重大机遇

发展商业航天是推动经济加速腾飞的强大引擎,是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在论坛上透露,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商业航天企业近200家。当前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领域国有企业主导作用显现,民营企业热情高涨,政策法规正在加快完善,市场活力得到空前释放,资本力量有效激活。

其实,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几乎是与在汉连续举办六年的论坛同步,2015年,零壹空间成为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写有“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企业。同年10月7日,“吉林一号”成功发射,卫星多项技术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开启了我国民用航天遥感的先河,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的大幕。

也就是在这一年,首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产业高峰论坛在汉举办,主题为“科学创新、转型思变,探寻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路线”。

“国家政策已经明确了商业航天的发展方向,商业航天产业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发展商业航天,大势已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论坛主要发起者和主办单位之一,在这届论坛上指出了发展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必要性。2015年10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2015年也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2016年初,“国家队”航天科工开始布局商业航天产业,在汉成立了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打造成商业级应用。

在这一年的8月5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建立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认为方案符合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对于推动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促进航天产业全面创新和集聚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动能和新亮点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我国获批的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2017年,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航天产业港、火箭总装总调中心等先后开工。

五年里,“快舟”商业发射服务在淘宝直播间成功卖出;火箭公司与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合作,快舟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出圈;快舟火箭冠名“武汉号”“传祺GS4号”,航天产业的商业化,迅速形成了品牌化的快舟“IP”。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指出,商业航天作为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其无限的生命力与巨大的活力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推动着世界航天产业的创新发展,也将在实现我国航天梦、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袁洁介绍,“十三五”以来,航天科工集团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急需,着力加强航天领域前沿性、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研究,整合社会资本、先进技术、专业人才等资源,系统实施了一系列商业航天工程,助推我国航天产业的商业化发展进程。

势头正劲 ,武汉具备打造商业航天产业新高地的显著优势

当前,武汉具备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能力,成为我国商业航天的重要一极。

精诚合作,乘风崛起。5年来,航天科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企业,与湖北省、武汉市共同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力优势,聚集资源打造具有世界级的商业航天产业重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科研资源配置效率和商业航天产能的运用效率,以大力驱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着力开创中国特色的商业航天发展路径。

菜地变身产业新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从动“第一铲土”到封顶验收,总是会成为关注的焦点,“拿地即开工,建成即投产”,服务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店小二”一直在追求用“武汉速度”换取“火箭速度”。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示意图。

当前,随着多项国家战略聚焦实施和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的落实落地,武汉发展迎来新机遇,也为广大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武汉将全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供一流服务、一流平台、一流支撑,共同推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湖北省也将商业航天纳入全省“十大高质量发展重点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助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快舟火箭型谱化发展和行云工程的示范应用,实现航天发射与卫星产业深度协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镝表示,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先后成立火箭公司、行云公司,推动航天技术商业化应用。截至目前,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已完成9次发射履约,成功将1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多次刷新同一型运载火箭在同一发射场发射间隔最短纪录;行云工程首发两颗卫星已展开在轨技术验证和行业试点应用测试。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符志民在论坛上透露,航天科工集团“十四五”时期将大力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在运载火箭产业方面,航天科工将突出“快速、廉价、高效、可靠”特色,发展快舟系列火箭,推进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在商业发射常态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发射准备周期和任务间隔,提高组批发射能力;开展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攻关,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

当前,“三谷四基地”构筑起了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而作为四大产业基地之一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已形成集火箭、卫星、空间信息应用的产业链条,同时,年产20发火箭的整装车间及全国首条卫星柔性批量化生产线,必将吸引大量配套企业在此聚集。

作为我国商业航天重大设备制造集中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虹吸效应”已经显现,在论坛当天,6家企业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集中签约,项目总签约金额达到34.2亿元,将引进新材料、信息技术、航空无人机等领域的多个项目。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落实建设发展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各项政策,力争做好金牌“店小二”,长期以来,与航天科工集团有着良好的沟通协作,随着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多个重点项目进入投产期,将继续为企业提供一流服务,按照“一个重点领域、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产业基金、一批目标企业、一批重点项目”的思路,为企业提供一流的支撑,全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在汉又好又快发展。

逐鹿苍穹“武汉号” ,共创商业航天发展的美好明天

“虹云·武汉号”卫星、“行云·武汉号”卫星分别作为我国天基互联网“虹云工程”及天基物联网“行云工程”两大重要商业航天工程的首发星,逐鹿苍穹“武汉号”,毫无疑问,皆因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获得“偏爱”。

图说: 2020年5月12日上午9时16分,“行云二号”01星、02星,由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入轨。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获悉,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虹云·武汉号”作为国庆70周年150个“新中国第一”线上展出。

本届论坛获悉,2018年12月22日成功发射以来,“虹云·武汉号”已在轨连续稳定运行8000余圈,目前状态正常,先后开展多项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试验,并于近日成功开展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双信关站接力通信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虹云·武汉号”开创了我国低轨宽带卫星通信领域的多个第一。

今年5月12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行云二号”发射成功。彼时正值武汉疫后重振的关键期,航天科工以特殊的方式致敬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和广大医护工作者,在箭体上涂刷“英雄武汉·伟大中国”和“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并将行云二号01卫星命名为“行云·武汉号”。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在汉企业航天三江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制的“行云二号”01星、02星成功进入轨道,标志着我国首个天基物联网星座“行云工程”正式启动组网,随着“行云工程”天基物联网建设的推进,为一批新的应用软件诞生提供了无限可能,这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具有广阔的市场价值。

从论坛上获悉,“行云·武汉号”圆满完成了各项测试任务,多项核心技术得到有效验证,目前,正在开展面向多个行业用户的测试应用。

目前,“虹云工程”“行云工程”都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部署了生产能力。就在上个月,在北京举办的天基物联网(行云工程)建设及示范应用成果推介会上,有20余款终端产品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在推介会上亮相。

当前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正处于能力和市场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当今世界,资本对商业航天的想象力已超过互联网,一批商业航天企业受到全球资本的追捧,发展极为迅速。商业航天的门槛极高,而我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火箭制造全产业链的国家,

随着人们对数字信息服务需求的增加,卫星的需求必将得到释放,具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全球仍有30多亿人尚未接入互联网,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处于地面网络难以到达地区。

5G通信、遥感、物联网和无人驾驶等都对星座组网有着大量需求,而开发周期短、易制造、功能相对单一、便于采用先进成熟技术的1吨以下“小卫星”有着较强的大批量组网优势,市场需求强烈。对微小卫星的强烈需求,必然会衍生出对发射工具火箭的新需求。

即将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投产的火箭整装车间,正式用于生产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该系列火箭由航天科工研制,是世界首个星箭一体小型运载火箭,也是我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能力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并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的最快纪录;同样位于基地的国内首条卫星柔性批量生产线,也正式用于批量化生产1吨以下小卫星。

据了解,预计到2025年,武汉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辐射带动自主可控信息技术、航天云制造、航天新材料等基础产业,以及空间大数据、智慧城市系统等延伸产业发展,构建主辅结合、配套完善的新型航天产业体系,一座近千亿产值的产业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通讯员 武经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