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位妈妈老师,孩子表示很崩溃,父母与孩子“共情”很重要

长江日报-长江网10月25日讯(记者毛茵)“你是我妈妈,不要当我老师!”6岁男孩冬冬终于忍不住冲着妈妈大叫。

不要以为有位当老师的妈妈,孩子就会很聪明很爱学习,当你家里“放”着一个妈妈老师,孩子的体验就是:崩溃!我失去妈妈了!

在长江健康传媒上周的《心晴》栏目线上互动中,长江健康心理专家智库专家、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张淑芳主任发现,很多人会不经意地把工作角色带到家里,使亲子关系变成工作关系。她希望父母和孩子共情的起点是先回归做父母,再和孩子换位思考。

妈妈是英语老师,孩子凭什么就要热爱英语?

上小学一年级的冬冬在教室里上课时,玩橡皮铅笔,和同桌讲话,和后面座位的同学争吵。“一分钟都安静不下来,成天惹是生非,完全不爱学习”,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冬冬妈妈再也淡定不起来。

她对孩子的管教很严,妈妈一生气,冬冬就像老鼠见了猫。按照妈妈的规定,冬冬除了完成学校功课,每天必须自己看1小时带拼音的名著,再讲述给妈妈听;学1小时英语,背了单词,妈妈再检查;练习1小时钢琴……可是冬冬除了玩乐高,对其他的一点兴趣也没有。

“在家被妈妈‘压榨’,只能上学时放松放松呀”,冬冬嘻皮笑脸:“妈妈对我只有老师的要求,学习学习,考好小学,上好中学,进好大学!有个当老师的妈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学校怕老师,在家怕妈妈。好不容易盼到寒暑假,我放假了,我妈也放假了,在家偷偷玩玩手机。妄想用小聪明骗她?那是不可能的,我在学校里那点事儿我妈比我还清楚。”

当英语老师的冬冬妈一直向心理医生讨教的是,如何让孩子在学校静心地学习?

张淑芳主任却说,一个6岁的孩子,学习不是他的本能,玩才是天性的快乐。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职业女性在家庭中要尽量“去角色化”。

张淑芳深有体会:我是个医生,在家里有时也会不自觉地继续当医生,而淡化了作为妻子、母亲、女儿角色的位置,我也经常被家人批评:你看你又开始在家里做医生了吧?指责我们这样做不对,那样不健康,我们被你弄得无所适从了。

“学习,是为了让我妈妈快乐,为了让妈妈快乐,我才会学习”,张淑芳接诊过一个孩子这样对她说过。 其实,如果孩子的妈妈想跟孩子共情的话,只需要去问:你在学校开心吗?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了呢?和老师相处有什么问题?小朋友做了什么游戏?

和孩子沟通,同理心比什么都重要

“沟通不仅是要准确地传达信息,还要传递情感,达成心理、感受、感觉方面的交流。”张淑芳说,人只把话讲明白、说清楚是不够的,讲话中间还要包含很多的情绪和情感,要恰当地表达出来。

长江日报在2019年6月27日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名7岁的河南小朋友在武汉香港路地铁站冲进车厢,而母亲被关在车厢门外以至于小朋友与母亲走失。在众多热情的网友的接力帮助下,小朋友与母亲重逢。网友终于悬下担忧的心,但他们疑惑的是,为什么记者没有拍到母女重逢、安抚孩子甚至相拥而泣的画面?见到失散的女儿后,母亲劈头盖脑对孩子一阵痛斥。孩子委屈地大哭。

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在伤害孩子。

运用同理心有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理解孩子的言语、行为和肢体;第二层境界:理解对方未表达的情绪、情感、动机和思维;第三层境界:给对方此时最需要的东西。同理心的最高境界不在于你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而是你让对方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是一种默契,一个痛哭的人,此时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建议,也不要你理解他的情绪,他需要的仅仅是安全可以哭诉的环境、陪伴和纸巾。

父母如何培养同理心和孩子“共情”?

1、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价值和优势是什么,同时也了解自己的劣势和不足,有力量放下自己心中的情绪、价值观和信念,耐心地关注他人,倾听和感受他人。

2、保持好奇心,遇事多想想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不否认孩子任何奇思妙想,从TA的视角分析。

3.在情况很复杂,或者自我理解不足够的时候,多用讨论的语气去确认验证自己的想法。发展同理心,是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丰盛。

【活动预告】周三线上交流专家肖劲松主任医师

夫妻关系是每个家庭的定海神针,它应该在亲子关系之上。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本周三(10月28日)13:00-14:30,长江健康心理专家智库专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肖劲松为大家答疑解惑。高级心理咨询师肖劲松还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治、临床心理疾病和神经心理疾病的咨询诊治。

您可关注《心晴》信息,添加健康小助手,邀请您加入“长江健康传媒心理健康群”,预先留下自己的疑问,届时由肖劲松教授集中回复。

【编辑:戴容】

(作者:毛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