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选择了强基计划?6100个招生名额指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首席记者杨佳峰) 9月18日、19日,武汉大学启动强基计划二次选拔,补录87名新生进入强基计划。一周后,华中科技大学也启动强基计划二次选拔。同期,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在内的众多名校都对强基计划进行了校内补录。虽高考招录阶段遇挫,但经各校二次选拔,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强基计划,在推出的第一年,分布在36所重点高校的6100个招生计划名额近日圆满完成。

9月11日,武汉大学新生报到,一周后在新生中启动强基计划二次补录。记者任勇 摄

非热门专业,没有降分录取优惠,录取后不能转专业,对竞赛生也没有敞开大门……今年的强基计划不同于过去的自主招生,但依然吸引百万考生蜂拥报名。但高招结束之际,部分重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并没有完成,随后展开校内二次补录,才完成招生任务。

强基计划不是升学跳板,“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才是其选才定位。

长江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强基计划在推出的半年间如同坐了一趟过山车,在起伏间对功利的升学观产生了不小的震荡。相当多的考生认清了未来服务国家的学业志向,作出了重要的人生抉择。

报名火爆中不乏盲目者

“如果要让地球和太阳变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10月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强基计划班首次课堂上,18岁的徐方维回想起强基计划的面试题,依然很兴奋。他的回答借鉴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做法——给地球装上发动机,借助发动机推力让两个星球靠近。

徐方维对长江日报记者说,面试时还有个题目:“地球围绕太阳转与电子围绕原子转是否相同?”他也回答得不错,很多面试题都要发挥想象力,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原理,这点很奇妙,科学并非枯燥无味,他很期待强基计划物理学每天的实验和课堂。

徐方维来自河南商城县,他所在的商城高级中学,70人的班级上,10多人报名了强基计划,他是唯一走到最后的。他回忆,当时班上很多同学准备报强基计划,都觉得这个跟过去的自主招生相似。班主任老师则一再提醒,该计划只适合成绩拔尖的学生,录取时高考成绩要占85%。这样,班上最终有10人报名。高考结束,徐方维考了675分,8月4日面试也取得了93分的好成绩,超过华中科技大学在河南669分的强基计划录取线。对于自己能被录取,徐方维相当满意。

今年8月,徐方维在家收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强基计划录取通知书。本人供图

因为没弄明白强基计划和过去自主招生的差别,报考兰州大学强基计划的丁睿松未能入围,最终上了西南交通大学。高中就读于武汉二中的丁睿松平时成绩有600分,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能圆自己上985名校的梦,但刚进入高三便有自主招生取消的消息传来。丁母向记者说,今年初,教育部公布了强基计划,让一家人又看到了希望,很快让孩子报了名。

丁母盘算,强基计划高考成绩占85%,面试成绩占15%,比照兰州大学过去在湖北省的录取线,儿子正常发挥应该够线了。但兰州大学强基计划湖北录取线公布后,她傻眼了,都到630分以上了,她这才明白强基计划并非过去的自主招生。

据统计,今年全国36所重点高校推出的约6100个强基计划录取名额,全国报名人数突破130万,占今年高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报名相当火爆。

“要做英才而不是俊杰”

“要做英才而不是俊杰。”10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班开课,青年物理学家、该校物理学院院长陈相松教授给20名学生上了第一课。对于通过校内补录第二批进入强基班的刘订均而言,陈院长的这一句话让他印象特别深刻,他对长江日报记者阐释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俊杰已经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代名词,而强基班的初衷是培养对国家有用的英才。

在与记者交流中,对于自己能否笃定搞科研,他仍有担心。“未来要不是做科研的料,研究生阶段转工科不知道行不行?”刘订均说,对他的选择,父母都很支持,对于就业也不是很担心,只是担心自己的科研之路能走多远。

刘订均爱好长跑,每天坚持跑5公里,他说这样可以磨练意志。中学时期,刘订均便表现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在湖南桃源一中就读时获过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湖南赛区)二等奖,“只差几分就是一等奖”。

今年5月,刘订均和班上40多名同学一起报了强基计划,他填报了浙江大学基础物理学专业的强基计划,因为高考分数未过线而未能入围,以652分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专业录取。进校报到第二天,得知华科启动强基计划二次选拔,他毫不犹豫报了名。

刘订均介绍,华科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有5个名额未录满,补录通知下发后校内有50人报名,通过笔试后20人进入面试,从中选取了5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他高考志愿也填报了华科物理学专业,该专业录取分数653,他以1分之差落选。

“明年应该不会再出现补录的情况。”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吕京涛教授对出现补录有些诧异,同时也认为,今年是强基计划推出首年,还在探索,明年就会好起来。事实上,该校物理学强基计划补录5人,是该校最少的,其他专业补录相对更多。

强基计划补录并非只出现在华科。9月18、19日,武汉大学启动强基计划二次选拔,补录87名新生进入强基计划,此举意味着该校首轮计划未招满,二次补录87人,占150名招生计划的58%。

记者调查发现,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在内的多所名校强基计划都进行了校内补录,分别补录40人、124人、71人、67人、56人,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补录比例都占到招生计划的50%上下。

强基计划招生导向会更强

显然,与报名的火爆相比,强基计划在高招录取阶段有落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起伏?记者走访了武大、华科,相关负责人均不愿多谈。一位招生负责人透露,此事教育部未公开回应,作为执行强基计划的高校不好作答。

“今年武大、华科强基计划的入围线远高于学校录取线。”武钢三中校办主任刘江华说,武大、华科在湖北的强基计划入围线比普通线高出10多分,“高这么多分,一些考生转而选择其他专业。”

刘江华分析,有些考生和家长看重升学和就业,对强基计划认识不到位,报考只将其作为备胎。“明年强基计划应该增加一些限制性条件,避免今年出现的这种摆荡。”

今年1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就强基计划答记者问,明确表示:高考成绩在强基计划录取中起到两方面重要作用:一是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二是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强基计划改变原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做法,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占比不得低于8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处处长徐绍红也关注到“强基计划”招生先热后冷的变局。他认为主要原因并非是招生规则,而是源于家长和考生对基础学科认知的偏差,简单地把基础学科专业归为“冷门专业”。基于这种认知,基础学科招生“遇冷”成为普遍现象,即便对名校也是如此。

“要遵循基础科学的发展规律,优化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让他们不担心没有用武之地。”徐绍红表示,解决这个问题是个系统工程。他建议国家实施更多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显示度的重大科学计划、重大科学工程,以此拉动对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要优化学术评价机制,切实破除“五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有别于应用学科的职称晋升和待遇保障制度,鼓励基础科学领域人才“板凳甘坐十年冷”,真正让考生和家长体会到学习基础科学有前途,从事基础科学创新光荣。

强基计划“择志”胜于“择分”

8月10日,北京大学来汉给4名北大基础医学强基计划录取的湖北考生颁发录取通知书。记者彭年 摄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随后,36所985重点高校推出强基计划,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每所高校还公布了培养方案亮点,如小班化、名师授课、一对一指导、优秀者可直博、优先安排出国交流等等。

为何要启动强基计划?教育部发文中明确:强基计划是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志勇教授日前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书面采访表示,强基计划改革立足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突出基础学科支撑引领作用,培养未来领军人才。相比以往的“择分”,强基计划的“择志”色彩更加鲜明。

重在选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志向,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不少强基计划学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既有荣誉感也有使命感。”在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就读的郝文琴来自湖北省潜江中学,她说选择医学是高一就种下了种子。当时,潜江老乡、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刘珏来校讲授自己的从医经历,给了她很深的印象,当时她就下决心读基础医学。今年2月疫情防控期间,她发现刘珏还是最年轻的全国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奔波在湖北抗疫一线,这对她触动很大。

今年5月,郝文琴报考了北大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最终以678分的高考成绩实现了梦想。郝文琴告诉记者,有强基计划这么好的平台,一定会有好的科研前景,争取能为国作出贡献。

北大基础医学部强基计划新生郝文琴。记者彭年 摄

北大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班辅导员杨恩策介绍,北大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不惟分数论,看重志向,单独编班,选择强基计划就是选择当民族复兴的基石,发展没有上限。

记者了解到,与不少重点高校靠二次选拔完成强基计划不同,清华北大两校的强基计划基本通过高招完成,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数接近全体新生的四分之一。

强基计划将影响教育生态变革

“今年强基计划的落实情况,恰从侧面反映出强基计划的改革气质和效应。”张志勇教授表示,复盘强基计划的实施过程,会发现:无论是教育部对此项计划所涉省级教育部门、高校等各类主体的全覆盖培训,还是在监督审核、招生和培养方案制定等多环节进行的制度设计,或是在教育部与试点高校间建立的全过程工作协调机制,最终都指向科学性和公平性。从实施效果来看,整个过程平稳有序,各环节严格规范、公平公正,符合预期,可谓开局良好。

在张志勇看来,“强基计划”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视野,拓展了考生评价的维度,初步形成多元评价基础上的多元录取局面。这对过去社会上长期形成的追求“热门”和“钱景”专业的功利主义升学观是有力的匡正。“强基计划”重招生,更重培养。强基计划的实施已远超招生改革范畴,有必要从更为全面、系统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思考。其中,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强基计划的实施,将带动整个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革。

10月9日,另一位知名学者、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就业好、待遇高的专业有吸引力,对家长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基础学科成才需要的时间更长,就业面的选择又窄一点,这是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特点,招生改革要更有针对性。

别敦荣表示,强基计划明年会如何,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强基计划要达到目的,必须探索一条中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

张志勇认为,深入推进强基计划,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在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高校与中学教育的衔接沟通,通过开设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开展咨询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结合国家发展和自身成长,树立远大理想。

关注教育事件、瞭望中国教育,欢迎加群讨论



【编辑:朱晨颖】

(作者:杨佳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