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党话、跟党走”是同济迁汉的精神底色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鲁珊

今年是同济医院迁至武汉65周年。穿越历史风雨,同济医院迁汉让人有更深的体会、感到格外的分量。

65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中南地区人口近一亿四千万,地广人稠,医药卫生条件却十分落后。尤其中心城市武汉,不仅规模型的医院极少,而且医学人才十分缺乏。1950年,党中央决定,将地处医药卫生发达地区上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内迁武汉,并明确“迁校的成功在于专家、技术人员的全部迁移”。西迁前后历时5年,至1955年,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正式迁汉。

建成后的住院部大楼俯瞰图。

一个“迁”字,谈何容易!上海是国内最繁华的地区,同济医院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大医院,专家教授们早已在当地安家落户。去往一个人地皆疏的地方从头创业,谈何容易。时隔65年之后,今年95岁的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冯克燕回忆:“当时医生们或多或少有点顾虑,有的教授因舍不得妻子儿女,会偷偷哭。”

迁院时院址原为汉口华商跑马场。武忠弼 摄

关键时刻,往往是叩问初心、淬炼精神的时刻。老一辈同济人用行动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医院20多名正教授中,除3名调任军队医院任职外,其余全部动迁。有的专家停办了自己在上海的诊所,有的动员夫人举家搬迁,中国外科学之父裘法祖辞去上海所有兼职,带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携刚加入中国国籍的妻子裘罗懿率子女一同迁汉。这一“迁”,就是半个多世纪,从此扎根武汉,辐射全国,护卫人民健康,扛起新的历史使命。

1964年,裘法祖、夏穗生、吴在德等建立腹部外科实验室,创新性地开展器官移植实验研究。1977年成功完成肝移植手术,并向全国科学大会报捷。

95岁的冯克燕说到当年决定迁汉时说:“新中国成立、上海解放后,看到解放军睡在马路上不扰民的场景,决定听党的话,来武汉!”——听党话、跟党走,是因为深信中国共产党是没有自己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听党话、跟党走,根本上是把小我融入大我,把自己的人生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大业中,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

“同济”二字,取自“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之意,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大医精诚济苍生,人民医生为人民,越是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事业。理解这种情感与精神,就能理解老一辈同济人“舍小我顾大我、到国家和人民需要地方去”的人生抉择,那既是医务人员的职业初心、也是家国情怀的真情流露。

1999年,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现代化新门诊大楼正式投入使用。

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内迁武汉,是新中国首个高校及医疗卫生单位成建制跨区调整部署,后来陆续有高校、院所为了发展需要西迁、内迁。新中国是人民共和国,为全体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而奋斗。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生俱来,它从人民共和国新立时就开始了,从新中国老一辈建设者的奉献与奋斗就开始了。今天在武汉这样一座经历抗疫大战大考的英雄城市,重温65年前老同济人的迁汉经历,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都十分深刻。

10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建院120周年暨迁汉65周年学术周活动在汉开启,同济医院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在活动现场接受表彰。

【编辑:丁翾】

(作者:鲁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