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参与乡村支教,​创作支教扶贫长篇儿童小说《逐光的孩子》

长江日报-长江网10月31日讯(记者周璐)“它不是可口可乐,而是营养丰富的牛奶。”10月31日上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的支教扶贫题材长篇儿童小说《逐光的孩子》的研讨会上,有评论家对《逐光的孩子》作出这样的点评。

2015年舒辉波在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朗诗五权希望小学支教。 

书写这些“最可爱的人”,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逐光的孩子》以一名大学生支教教师苏老师的视角,讲述了其在鄂西山区蓝溪小学支教的经历,生动展现了支教大学生们对乡村教育从疏离到融入,从不理解到誓死守望、陪伴并见证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    

这部长篇儿童小说的作者是中国作协会员、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他出版有长篇小说《梦想是生命里的光》、中短篇小说集《剪刀石头布》等多部儿童文学作品。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舒辉波在发言。

在开始儿童文学写作之前,舒辉波曾担任过十余年的电视编导,并做过多年的记者工作,深度跟踪采访了许多特殊儿童群体的成长经历。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了解到每年都有许多刚毕业甚至在读的大学生志愿者,放弃城市优渥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而选择到乡村支援教育,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志愿者无私与坚韧的奉献精神感动了舒辉波,他决定书写这些“最可爱的人”,也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逐光的孩子》就是在舒辉波在支教实践、志愿者采访和中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为了深入生活,舒辉波不但对小说中支教苏老师原型、全国先进工作者范献龙进行了深度采访,同时对许多优秀典型的支教志愿者也有长时间跟踪采访,并且自己亲身参与乡村支教,对中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现状,由此掌握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教学日记”。

支教扶贫题材长篇儿童小说《逐光的孩子》研讨会在中南财大召开。

它不是可口可乐,而是营养丰富的牛奶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认为,这部作品不是对贫困山村、留守儿童、乡村教师、支教青年等元素的简单堆积与再现,而是在对贫困山村儿童生存境遇与心灵图景、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支教青年的精神救赎与人生价值等系列问题的深度挖掘中,凸显出“逐光的孩子”背后整体乡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是一部聚焦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生存图景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力作。

评论家蔡家园说,《逐光的孩子》不是当下“甜、薄、轻”的时尚儿童文学书写风格,而呈现出“苦、厚、重”。“他不回避生活的困苦,而是从苦难中升腾出理想的光芒。它不是可口可乐,是营养丰富的牛奶,可以补‘钙’。这是当下中国少年儿童非常需要的。”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高晓晖表示,《逐光的孩子》是虚构作品,但现实感很强。它通过描写神农架山区蓝溪小学支教活动的体验,真实地再现了山区学校师生虽身处困境却乐观向上,充满着为梦想而奋斗的勇气与执着,字里行间闪耀着生命的热力与光芒。

【编辑:张玲】

(作者:周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