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的贫困户家庭收入,4年翻了近5倍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5日讯 11月4日10时,当长江日报记者抵达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村民韩至旱家中时,他和老伴儿杨玉红已经忙活了一上午。

每天4时起床,到稻田里除草、打药、疏通灌溉,再到鸡圈、虾池喂食……虽然整天忙忙碌碌,但老两口不觉得疲倦,杨玉红脸上一直挂着笑:“忙是好事,以前日子苦哈哈紧巴巴的,现在收入增加了,过上以往不敢想的生活,再忙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今年69岁的韩至旱是聋哑人,49岁的老伴杨玉红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残疾,直到4年前,他们一直靠种植谷物维持生计,还要抚养儿子,不到4000元的年收入让一家人过得捉襟见肘。

改变从2016年开始。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武汉市政协机关、武汉地铁集团成为绿化村的对口帮扶单位。作为村里的贫困户典型,韩至旱夫妻成了扶贫工作队的重点帮扶对象之一。“工作队鼓励我们除了种地,还要发展养鸡、养虾、种樟树等产业”,杨玉红说。

首先出现的难题是启动资金。作为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家庭,几乎拿不出钱来购置鸡仔、虾苗。工作队一次性拿出近万元,帮助韩至旱夫妻购买了200只鸡仔、几百斤虾苗和几十株树苗。从此,种了几十年地,习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韩至旱夫妻,加入了村里的养殖户的行列。

问题接踵而至。因为从没有过养殖经验,头一年,韩至旱家的200只鸡仔,成活率不到一半。“看着鸡舍里成批死去的小鸡,刚觉得生活有了希望的火苗,就感觉被一盆冷水浇灭。”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杨玉红的脸上仍难免失落,“还好有扶贫队员找来市农科院的专家帮忙。”

市农科院专家来家里调查后发现,因为害怕小鸡走失,韩至旱家常年把鸡群困在狭小封闭的鸡舍内,导致了病毒的滋生和交叉感染。“专家建议我们每天把小鸡放出来散散步,还帮助优化了我家的鸡饲料。”杨玉红面露感激地说,“后来小鸡的死亡率大幅下降”。

一次次手把手地技术指导,出现问题,工作队帮忙解决问题,渐渐地,韩至旱家的养殖路越走越宽广。截至目前,他们家共喂养了200只鸡、1300斤虾,种植了数亩谷物和300棵樟树。扶贫工作队还联系所在单位食堂,帮助夫妻俩解决了绝大部分鸡和虾的销路问题。

此外,韩至旱还有一门做木工的好手艺,家里的桌椅板凳、橱柜、衣柜都是他亲手制作的,村里邻居如果需要木制家具都会请他帮忙制作,一把木椅子按行情可以卖到70元,木匠手艺为家庭带来了额外的收入。“养鸡、养虾、种树、种稻加上木工,去年全家年收入超过1.7万元,今年有望超过2万元。咱家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都是这两年添置的。”说起现在的收入,杨玉红笑得合不拢嘴。

不仅韩至旱家,截止目前,绿化村47户贫困户、88人,每户的年收入均超过了1.7万元。

贫困户纷纷脱贫,源自近年扶贫队的一系列针对性帮扶举措。武汉地铁集团驻村扶贫队侯盛中介绍,绿化村全村1031人,一度有超过九成的村民在外务工,空心化严重。扶贫工作队进驻后,两家对口帮扶单位投资修建了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筹建了占地107亩的综合种养基地,集蛋鸡、鱼虾等养殖,苗木、西瓜、橘树、蔬菜等种植于一体,吸纳了村里10余户贫困户在基地就业;针对绿化村天然的绿色生态优势,号召家家户户都种植樟树;队员们挨家挨户对接种养产业扶持,鼓励村民加入种养殖行列,“由以往的贫困户‘等靠要’,转为‘让群众自己跑起来’”。

对于未来,扶贫工作队也有了新设想。“目前,百亩种养基地内的养鸡场有蛋鸡1.6万只,每天产出的万枚鸡蛋供不应求。基地内香樟、橘树已经种下,鱼塘和虾塘已经投产,今年基地带来的村集体收入预计将达到31.5万元。明年计划扩充养鸡场,将原有1200平方米的鸡舍扩充一倍,同时扩大苗木瓜果种植数量,全方位调动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致富积极性,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侯盛中说。

(记者胡毅 刘峥 通讯员侯盛中 杨文广)

【编辑:张颖惠】

(作者:胡毅 刘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