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滞销的盒马村助农户不愁销路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9日讯(记者蔡欣星 通讯员冯宇 彭辉)做了二十多年农民,东西湖的李志方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联合国表彰,上央视,与阿里巴巴集团CEO同框。

联合国“粮食英雄”的荣誉源于年初疫情中,李志方参与保供稳价,确保了武汉的蔬菜供应,但还有另外一层原因:作为盒马村的代表,李志方和他所在的武汉强鑫蔬菜合作社,率先尝试新的农业模式。

2018年至今,李志方在武汉、汉川、洪湖参与建成了6个盒马村。湖北目前正在尝试盒马村产销模式的村庄,几乎都与他有关。

上月底,一场由政府部门牵线,多家农业企业和盒马共同参与的座谈会举行,李志方受邀发言,分享合作社与盒马合作的经验。那场会议结束后,武汉有40多家农业企业与盒马达成意向,共建盒马村。几天后,李志方又以城市英雄的身份,见证了阿里巴巴华中总部落户武汉。

如今,蝴蝶的翅膀已经扇动,被改变的不只有李志方。






“强鑫蔬菜·柏泉盒马村”。记者郭淞冰 摄

卖菜难

今年9月,“盒马村”的蓝色招牌,在强鑫蔬菜合作社位于柏泉的种植基地外立了起来,这是武汉第一个盒马村。



每天下午,合作社统一到村里收菜,然后运送到冷链车装车。    记者郭淞冰 摄

这里是位于东西湖柏泉的一处村庄,从汉口中心向西北出发,32公里的距离即便驾车也需近一小时,距离这里最近的一家盒马鲜生则在17公里外。

朱光华是村里第一个答应李志方为盒马种菜的人。早年,初中毕业的朱光华在福建一家运动鞋工厂打工,成家后,不想和家人分开的朱光华就跟随二叔在柏泉承包了几亩地,种菜养家。他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80后。

村里的种植户,大多是50后、60后,不容易接受盒马的衡价收菜模式。衡价,即无论市场上这一农产品的收购价是多少,盒马村种植户的价格都保持稳定,只在小范围浮动。



收完的蔬菜转进冷链车。记者郭淞冰 摄

李志方说,农产品刚上市时,因为产量小,收购价会走高,大量上市后,价格开始趋于平稳,如果行情不好,出现滞销,收购价就一落千丈。“很多农户最开始不愿意尝试,遇上行情好的时候,都想卖个好价。”李志方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农户:原本说好供应给自己的蔬菜,因为其他渠道给出的收购价更高,临时反悔。



为了稀释农药,大棚的薄膜被撤掉。记者蔡欣星 摄

比起可能吃亏少赚,朱光华更担心的是菜卖不出去。一家人的生活来源,都靠他把地里的菜卖出去。

“卖菜,对农民来说,是最难的。”2015年东西湖辛安渡农场,有2800万斤冬瓜滞销,冬瓜4分钱一斤无人收,武汉晚报连续报道后才出现转机。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的盲目性和需求信息的不对称。

在为盒马种菜前,朱光华每天忙完农活后,就要开着自己的面车包,把菜拉到当时还未搬迁的皇经堂农贸市场去卖。



朱光华在捆萝卜菜。     记者林坤 摄

去城里卖菜的时间通常在晚上,有时甚至要卖一夜,第二天又要照常下地。朱光华印象最深的一次卖菜经历,由于长时间的缺觉,开车撞上正在施工的工程车,车头被撞得粉碎。

答应李志方后,那年,朱光华将自己种植的空心菜、红苋菜等作物,全都供应给盒马,收入不仅没有减少,较前一年还上涨了20%。

那年底,赚到钱的朱光华,买了家里第二辆车。一家人出门,不用再挤在那辆卖菜的面包车里。

“外行人”收菜

进入盒马村,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将田地和村民们的住所隔开,卢少华的家就在村口,一间间板房连成一片,让他家看上去与村里其他五十多户村民的住所并无二致。区别在于他的地里种植的是芥兰、西兰苔这种供应酒店的作物。



种植户朱光华一家。记者郭淞冰 摄

受疫情影响,武汉的酒店4月后才慢慢营业,需求减少,卢少华地里的芥兰,就没了销路。

卢少华找到了李志方帮忙,在对这批菜做完农残留检测后,李志方包下了滞销的几千斤芥兰,全都卖了出去。

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愿意给盒马种菜,因为旱涝保收。

在盒马村,要至少保证种植总量的30%供应给盒马。李志方作为合作社的销售经理,会将盒马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出的农产品订单,告诉农户,农户产出的农产品则直供盒马门店。



李志方。      记者林坤 摄    

“但这种订单模式,并不意味着农户种植出的所有产品,一定会被盒马收购,想要卖得顺利,就得按盒马的种植标准来。”李志方说。

进入11月,村里800多亩蔬菜基地,几乎都撤掉了大棚上的薄膜,这是稀释农药的一种方法,待霜降后,再重新覆上薄膜。夏天,大棚也会撤掉,利用雨水冲刷土地,减少农药残留。

盒马有自己的一套农药残留标准。强鑫合作社生产经理蒋盛栋说,盒马一般会提前一个月,告诉农户下月所需要的品种,但在收购时,要求叶菜至少7天内没有打过农药。为了减少化肥用量,种植户们在叶菜最后的生长期,使用杀虫灯这种物理方式进行杀虫。



东西湖维农种苗公司的红掌种植基地。记者蔡欣星 摄

叶菜的要求还包括不能沾水,不能有虫叶、黄叶。李志方常开玩笑,自己在种植户面前只是半瓢水农民,但盒马的采购更“小白”,他们不懂种植,就用观察外观、形状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判断蔬菜,这也是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标准。

一旦适应了盒马的标准,菜就不愁卖。朱光华说,不卖菜后,他扩大了种植规模。这两年,他的年收入稳定在20万元左右。

制造国民美食

李志方第一次坐飞机,是两年前和老渔一起从武汉飞往上海,随机的还有第一次走出湖北的藕带。



东西湖维农种苗公司的红掌种植基地。记者郭淞冰 摄

2018年,盒马在武汉筹备首店时,希望能与武汉本地有实力的合作社合作,为盒马供应本地优质蔬菜。在武汉市农业局的牵线下,当时已在东西湖从事蔬菜种植十年的武汉强鑫蔬菜合作社进入盒马的视野。

作为盒马的蔬菜采购,老渔成了李志方经常交流的对象,两年前,他和李志方将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湖北藕带,带去上海后,让第一次大规模走出湖北的藕带,一个月内就卖遍全国,成为国民美食。这直接拉动湖北120家企业成立产业协会,期望通过组团把这一产业做到千亿。



东西湖维农种苗公司的水果黄瓜基地。记者郭淞冰 摄

在藕带成功走向全国后,合作社意识到,应该挖掘更多本土优质农产品,借助盒马的渠道,卖向全国。

但到底种什么,李志方也拿不准。老渔告诉他,目前盒马的武汉门店中,80%的叶菜都产自本地,这其中,超过一半都在东西湖。

东西湖的确具备种植叶菜的天然优势。这里曾是湖区,上世纪50年代末围垦而来,充沛的水资源和肥厚的土壤利于叶菜种植。

“既然藕带都可以日日鲜,那叶菜就不是没可能。”这两年,李志方在蔬菜种植基地试种过30多种蔬菜,想找到品相好、受市场欢迎的叶菜。

不久前,李志方去了一趟长阳火烧坪考察,计划在这里新建500亩的高山蔬菜基地。每年七八月,武汉由于天气炎热,导致本地蔬菜产量减少,高原蔬菜基地可以很好补充武汉夏季的蔬菜供应。

盒马村被复制

10月开始,盒马所有的武汉门店里,上新了一种名为红掌的盆栽。这是老渔在东西湖维农种苗公司采购时,意外的收获。



帝斯曼盒马门店内的东西湖蔬菜。记者蔡欣星 摄

这种花朵呈大红色、与人手掌一般大小的植物,以往主要用于会议装饰,进入盒马后,其可吸收甲醛的特性,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老渔很满意这次意料之外的采购,“卖得相当快”。

与维农种苗公司的合作,始于今年4月,盒马希望找到更多本地供应商。在维农的种植基地里,供应给盒马的水果黄瓜和薄皮青椒已经进入尾声,但红掌的供应还在持续。

“以前靠我们自己,3万盆的红掌全部卖完至少需要大半年,现在除了花瓣还不达标的两千多盆,基本都订完了。”赵定杰是这家农业企业的负责人,他说在与盒马合作后,稳定的销售渠道让很多农户也想加入进来。



帝斯曼盒马门店内的红掌。记者蔡欣星 摄

今年以来,盒马村的模式正被大量复制。目前,全国已有120余个盒马村,在武汉,由强鑫蔬菜合作社牵头,东西湖柏泉农场彭家庄、走马岭农场新华大队、蔡甸区莲花湖村也都在打造盒马村。3个基地供应的产品分别为鲜叶菜,莴苣、泥蒿和莲藕。

阿里巴巴积累的大数据,知道城市居民需要什么,告诉农村应该种植什么,并且告诉你怎么种。

盒马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2年,湖北将建成约30个盒马村,其中三分之一位于武汉。今后,盒马村的建设将从建设盒马数字农业基地开始,对农业的生产、加工、物流、销售、金融等环节,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在数字农业,只有数字农业更加完善、普及,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才会得到根治。

11月2日,阿里巴巴华中总部落户武汉这天,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朱光华正好卖完了今年种植的所有萝卜菜。他和父母在地里,按一斤二两为标准将萝卜菜捆成一打,以3元一捆的收购价计算,一个大棚能为他带来6000元的收入。每年十一二月,原本是蔬菜上市的淡季,但朱光华不再担心自己的菜会卖不出去。未来,飞向他的订单,会更多。

【编辑:姚昊】












(作者:蔡欣星 林坤 郭淞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