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规范中,网络语言才会让汉语更美丨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 刘珍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规范汉语用语承续传统文化的建议”的回复。对建议提出“互联网时代对语言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担忧,教育部回复,有些新词新语如“硬核”“给力”等,反映时代特征,传播正能量,而“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生造晦涩之语,甚至一些低俗语言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应当着重引导。

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语言无处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可以说是“全民造词”。最近《新华字典》第12版修订版正式出版发行,增补了新词100多个、新义项50个。

有鲜活时代特征、鲜明生活特色的语言,不但能引起共鸣,还能创新语言之美,富有时代特征。如“硬核”“点赞”“秒杀”“截屏”“二维码”“刷脸”等词语,是数据时代的新生事物,准确活泼。这些词既是新的社交需求派生的,也标志了新的环境中人们的社交方式。从语言的社会意义来看,这些流行语是通过语言来记录、传播个人、群体、国家,乃至世界所发生的事情,可以一窥历史横断面上的社会生活和心态。

新生事物如潮涌来,总会良莠不齐。衡量新事物的标尺是创新,还有规范。网言网语中,有大量不规范、不文明的误读误写误用现象,有的生造晦涩,有的错别字、语病迭出;有的图形符号混杂让人一头雾水,不明所以;至于一些不文雅、粗俗用语更是不堪入目。不仅在网络上,此类生搬硬凑的雷人雷语,在日常生活中,于店铺招牌、街头广告、商业文案中也屡见不鲜。这些“怪力乱神”之语,非但不是语言创新,还有损语言文明,严重的可能造成不良价值导向。

汉语传承千年,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与历史。正因为不同时代都有不同语言创新,汉语生命力越来越强。然而,创新不等于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规范话、写规范字”既是社会交流的前提,更是端正传播价值观、传播端正价值观的必需,它正是语言创新的边界。事实证明,只有在此框架内,语言才会在创新中获得丰富而健康的时代内涵。

【编辑:姚昊】

(作者:刘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