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主播、讲解员还是清洁工和保安,武昌都府堤有群“管闲事”的“红马甲”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18日讯(记者吕所知  涂光荧)66岁的喻铭建成了18日上线的一部微电影的主角。这部名为《红巷爷俩》的微电影,讲的是武昌区中华路街都府堤社区红色星干线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之一喻铭建的日常:管社区的马路卫生、管邻里噪声、管社区青年的思想进步、管推销假药的骗子……三个字总结:“管闲事”。

志愿服务队成员向浙江省委老干部局学习团队讲述红巷革命故事。

红色星干线志愿服务队由居住在都府堤社区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自发组成,目前共有成员11人。他们的日常之一,是向前来参观的全国各地的游客讲红巷故事。

都府堤社区,全国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所在地,农讲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还有紧邻五大会址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全部集中在这个社区一条只有560米长的小街上。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万名参观者从这条小街走过。听专业讲解员讲完老一辈革命者在峥嵘岁月里留下的故事,走出这些在中共党史上赫赫有名的展馆,漫步于小街,很多参观者会问:为什么这条小街的红色教育基地这么集中?这条小街有什么故事?

从2018年10月红色新干线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队员们开始试着回答游客的这些问题。“农民讲习所,铭记毛主席,五大开会地,纪检开首例……这首诗,是服务队的“诗人”队员蔡方彥专为都府堤写的。

志愿服务队员向居民讲述文明创建相关知识。

在老人们心中,这条560米的小街,每1米都有故事。他们穿着统一的红马甲,给游客们讲武汉,讲都府堤一带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讲为防司湖的水漫灌而把堤筑到了都督府门口因而有了“都府堤”这个地名,讲消失了的司湖、筷子湖和一个专做筷子的老手艺人的故事……这些讲解,为曾驻足在此的老一辈革命者的生活提供了鲜活的时代背景,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都府堤社区书记杨磊介绍,为做好解说,老人们事前做了好几个月的功课,查了很多资料。现在,他们每个人都能独立带队解说。

成立短短两个月,志愿服务队就为20多个前来参观的外地团队做过解说。近日,他们刚刚接待了一批来自浙江的参观者。

“讲好都府堤的故事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服务队队长70岁的邓广东说,他们还在不停地挖掘相关资料,想让都府堤的故事更丰富更完善。

疫情防控期间,老人们从线下转战线上,变身“主播”,在网上讲解这条“红色新干线”的故事。杨磊透露,他们的“推销”效果不错,最高的“主播”点击率达到了3629次。

78岁的蔡方彥退休前曾担任原国企常务副厂长兼总经济师。像他这样,这群老人退休之前,在原来的单位都是骨干,有的还担任过领导职务。因为拆迁,老党员杨本英已于2017年底搬离社区,但她还把都府堤当自己的家,申请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只要“家里”有事,都要坐3站路的公交赶来,风雨无阻。

有人问邓广东:你天天往社区跑,未必家里没有正经事?邓广东说,中华路、都府堤处于黄鹤楼脚下、长江之滨,是武汉市的一扇窗口,每年不知道要接待多少游客。身处中华路,宣传大中华,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现在,他还带着学生志愿者拍照、拍视频,义务传承红色基因。使命在肩,他觉得退休后的人生过得很有意义。

【编辑:姚昊】


(作者:吕所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