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改房建泵站 贫困村湾变乐土 市城建行业接续帮扶引村民返乡

        清一色的青砖黛瓦白墙,硬化整洁宽敞的路面,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房前屋后的大树和格桑花,田地里是成片的葡萄种植大棚和格桑花、万寿菊花海。11月10日,走进武汉市城建局驻村对口帮扶的蔡甸侏儒山街榨坊村,看到原先的贫困村蜕变新貌,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市城建局精准扶贫的指导和帮助下,截至目前,榨坊村已全面完成国家确定的脱贫任务,全村经济状况得到全面发展。

       改造后美丽蜕变的榨坊村。

       市城建局领导与榨坊村党支部共同召开“支部主题党日”。

       特色产业“造血” 村民得到实惠

        市城建局驻村帮扶从2015年10月开始,目前驻村的派驻榨坊村扶贫攻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丁跃峰和工作队员左文正、秦盼是第二批,2018年4月驻村。为了不给村里添负担,每天他们自己买菜做饭解决伙食,一开始睡在地下室,后来才在村委会二楼办公室腾出一张床的位置。

        据介绍,驻村工作队刚来时村里的环境非常差,没有路灯,都是泥巴路,猪圈、厕所乱搭乱盖,在村子留守的村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村集体也一穷二白。

        市城建局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优势,除派出驻村工作队以外,还建立局领导、处级、科级干部与37个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市建设学校、海管站、安监站、审查办等近十个二级站办出人、捐物、筹资,以及市建筑业、勘察设计等建筑行业协会参与的建设行业扶贫体系。

        榨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家祥介绍,该村是武汉市重点贫困村,全村现有5个自然湾,共有210户12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12人,包括因残致贫19户62人,因病致贫18户50人。在市城建局的帮助下,37户贫困户已于2017年全部脱贫。

        帮助当地兴办特色产业,让贫困地区有“造血”能力,这是市城建局扶贫工作紧盯不放的关键抓手。

        自进驻榨坊村以来,市城建局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引导榨坊村走发展种养殖业的路子,借政策好东风,向市场要效益。一方面,村里成立农业发展公司、合作社,搭建村级经济发展的平台,定班子、建机制、引项目;另一方面,帮助村里争取市、区扶贫项目,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南屏垸等700余亩稻田养殖基地,发展出了“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的高附加值养殖业产业。村民通过在养殖基地务工,增加了经济收入;村里的贫困户就业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在养殖业成功的基础上,2019年,榨坊村又引进了葡萄种植项目,通过村民土地流转,实施葡萄等果品培育,进一步扩大了当地的特色农业。

        眼下,榨坊村村民既可以从每亩流转土地中收取500元租金,还可以在葡萄园、养殖基地打工,一份收入变成了两份。

        据扶贫工作队员左文正介绍,2014年,该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2624元,城建局驻村帮扶的第二年2016年,人均年收入涨到7906元,2017年11053元,2018年16687元,2019年17176元。“村民和贫困户的收入年年都在增长。”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截至10月底,年收入也有15148元。

郑家祥说:“全体村民发自内心感谢市城建局的大力帮扶,非常感谢!”

          “小家”“大家”都好 社会治理跃升

        村民的“小家”好了,村集体的“大家”也要好。

        为了给村级经济“造血”,市城建局驻村工作队协助村里充分盘活村级闲置土地,与公交公司合作,将部分集体土地出租,兴建了一个公交站,仅此一项,每年就有11万元收入。

        榨坊村委员会会计刘华桥算了笔账:通过葡萄园种植、稻田养虾的流转收入以及公交站租金收入,今年,村级经济增收20余万元。一方面确保完成贫困村脱贫不返贫的目标,另一方面,实现由2018年村级经济收入达标需要通过“输血”式完成,质变为如今自我“造血”式的华丽蝶变。

        2020年,榨坊村村级经济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不仅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集体的社会治理能力也得到了跃升:“有了收入,我们为村民提供服务也更有底气了。”

        有了5年来两批市城建局驻村工作队员的接续帮扶,加上村集体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如今,榨坊村的面貌和几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村里的环境非常差,村民都往外头跑,如今环境改善了,不少人都回来盖新房,仅去年一年就新建了近20栋小楼房。”丁跃峰说。

        通过问计于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委会详细了解村民的改造需求和对村湾建设的想法,市城建局驻村工作队协助规划设计院制定了全村的建设发展规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榨坊村将与侏儒山抗战纪念馆、六海赛生态小镇形成一条红色旅游休闲观光带,5个村湾也将形成‘一湾一特色’。”

        丁跃峰说起来很兴奋,就好像是他自己的家园要迎来巨变一样高兴。

       路变宽了 房子变漂亮了 环境变美了

        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市城建局村镇处、驻村工作队发挥城建系统的基建优势,积极协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申报和落地,从建材选用、方案实施,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环节、建成效果,以及施工中协调工作等,强化施工进度、安全与质量。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大村民出行设施投入,建成村内主干道、湾内路、通户路,全村7个湾湾湾连通,户户相连,道路配套建设绿化、照明、排水、彩砖等设施。

        注重村民生活设施建设,每个湾建有休闲活动广场、现代化公厕,建设太阳能路灯、体育活动场所并配套相关设备,对全村重要路口配套建设监控设备,新建村医务室及党员活动中心;加强生活环境整治,对全村塘堰、沟渠、偏房、弃屋以及乱堆、乱放等进行专项整治,开展破损山体修复、破损护坡修砌等。

        目前,榨坊湾51户房屋立面整治及污水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总投资1020万元。建设榨坊村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为村老年人提供服务、活动场所,深受村民欢迎。

        市城建局机关从2016年开始,每年拿出6万元投入到榨坊村的民生建设中。去年,城建局和武汉市建设学校共投入9万元,在该村后山建起泵站,并因势利导,建成一个水库,用于葡萄种植园和稻田灌溉。今年,新投入的6万元则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将村民的老水表统一更换成智能水表。

        村里有一座因过去开山采石破坏的山体,如今正在复绿中,被挖形成的石坑已变成一潭绿水,绿水青山周围修建起环形步道,还建起护栏,成为村民休闲的一处乐土。原先光秃秃的山体上新栽植了成片的石楠。

        走访时,村里的百姓说,近几年榨坊村的村容村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变宽了、房子变漂亮了、环境变美了。长年在外打工不想回家的村民听说家乡的变化,不仅逢年过节回家,还有村民扩建装修房子,有的干脆新建二层楼房,还有的积极准备回乡创业。

        治理能力增强了,村民生活变好了,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榨坊村展现出了优秀的组织动员能力。村里建立了村两委24小时驻村、村组长和全村党员24小时轮流值守卡点、志愿者日查夜巡防控。全村排查出的确诊病人获得了有效隔离救治,没有发生扩散、传染。其中,一位确诊病人是贫困人口,扶贫工作队和村里一起,保证了国家拨付的1万元生活专项补贴发至本人银行账户,还帮助他办理了民政临时救助。经过全村干群共同努力,榨坊村成为全市的“无疫情村”。

       有收益 住新房 脱贫过上好生活

       黄陂盛家河村面貌改造前。

       黄陂盛家河村面貌改造后。

       危房改造前。

       危房改造后。

        住在榨坊湾69号的64岁贫困户李秋香,家门口的一株大树下开满了格桑花。

        李秋香听力二级残疾,腰部也错位有疾,年近70岁的丈夫存在视力问题,他们和儿子、孙子住在一起。“我的地租给别人种葡萄,每年可以分到2000多块钱,加上每年的补贴,孙子上学的钱不愁了。”李秋香一直在笑,“儿子以前总抱怨天天吃萝卜白菜,现在有时也可以吃点荤了。”

        73岁的李和仙住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中,一下雨就到处漏水,2017年被鉴定为C级危房。为保障贫困户最基本的住房安全,市城建局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为李和仙申请到16200元政府补贴,房子里里外外全部翻新改造。李和仙说:“每到下雨村支书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经常来看我,我非常感激。”

        孙子上学有补贴,两老住院不要钱,葡萄园流转还有收益,贫困户脱贫过上幸福生活。


      危房村蜕变美丽乡村

       城建局全力施援手为8千多户改造危房

       市城建局在榨坊村的扶贫成就实实在在。其中最一目了然的,是榨坊村民居和基建的极大改善,令人耳目一新。事实上,这仅仅是2013年以来武汉市城建局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吉光片羽。武汉市是如何帮贫困户、贫困村改造危房的?请听市城建局村镇处的专业人士介绍。

       8年来共完成4类重点对象

       千余户危房改造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市城建局会同市房管、财政、发改、扶贫等部门,组织各区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如期解决了我市新城区贫困农户最基本的住房安全问题。

        据市城建局村镇处负责人介绍,农村危房改造是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任务之一,即保障贫困户最基本的住房安全。改造对象是新洲、黄陂、蔡甸、江夏四个区的四类重点对象的危房,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的特困(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唯一住房,经鉴定属C级和D级危房,其中,对C级危房进行维修加固,对D级危房实行拆除重建。

        2013年以来,市、区城建部门积极发挥牵头组织、统筹协调和督促督办作用,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全市投入各级财政补助资金2.85亿元,于2018年提前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19年持续开展查遗补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据统计,8年多来,我市共计完成4类重点对象8730户(共63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危房改造住进了安全住房,340户C级危房得到了有效修缮,5990户D级危房得到了重建)的危房改造,受益的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超过2.6万人,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015年以来,经市城建局多次衔接、协调,中央、省、市、区四级财政先后3次调升危房改造户均资金补助标准,从33000元调升至现在的41303元。其中,市、区配套的补助资金专门用于补助D级危房。C级农村危房改造所需资金由各区政府从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中根据实际支出情况自行确定标准。

       确保全面摸底精准到户

       不是简单给钱了事

        为了确保全面摸底,精准到户,武汉市多次组织各区开展 “从下到上、走村入户、层级审核、层级公示”,摸底补漏、查遗补缺,结合省住建厅、省市纪委及审计部门的各种专项检查,对4类重点对象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突出问题排查、问题线索进行核准、已脱贫仍住危房及历年来移交的问题主动整改,切实做到了聚焦真正的困难群体,严守政策红线。按“三最”原则,对“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急需“解决最基本的住房安全”的农户优先安排。不允许简单给钱了事,只有就地、就近重建翻建,盖成贫困的危房户可以居住的实实在在的安全房屋才算销号。

        区城建部门与扶贫部门“无缝对接”,及时更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动态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和及时改造。同时,各区积极研究措施办法,对经“走村入户”“明察暗访”,一般贫困户危房存在有长期无人居住的“无主房”“贫困无房户”、长期不住的非唯一住房、“老人住的危房”、未纳入精准扶贫对象的贫困户危房、非贫困户的老旧危房等六类情形的,4类重点对象以外的农村一般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建立完善兜底完善制度合理解决,以利于精准脱贫工作“不漏一户”顺利安全完成。

       “危房改造”联动“美丽乡村”

        目前,武汉市城建局在积极探索“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与“打造美丽乡村”的联动,争取早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黄陂区蔡店街盛家河湾,全湾37户人家157人,地处深山,经济落后,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村湾环境脏乱,湾内房屋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绝大多数为危房。区委、区政府领导决定将各级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市城建局村镇建设奖补资金、街道的生态绿化村庄建设资金等捆绑使用,重新对整个村湾进行了规划建设,房屋全部改造成整齐划一水泥浆砌白墙灰瓦新房,房前屋后水泥硬化、绿化美化,盛家河湾蜕变成环境优美的新型山村,引得周边村庄纷纷前往观摩学习取经。

        市城建局表示,将严格落实国家、省、市脱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按照“不擅自拔高标准、不随意扩大范围、脱贫不脱政策”的指导原则,持续督促相关区稳准推进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查遗补漏”“立查立改”工作,确保贫困群众基本利益,为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收官积极贡献力量。

       文/韩玮 阎勇 图/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