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出路不见得在擂台上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28日讯(记者李煦)当年,我上大学之前,曾经遇到过一位会武术的师傅,我们相处了短短一个月。他教我的套路动作,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不过他讲的道理,我仍然记得,其中有一句:“一力压十技。”

后来也看到过类似的表述,比如“一力降十会”。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明白,一个职业拳手,出拳可达几百公斤,这么大力量劈头盖脸砸过来,要么接住,要么闪开。“接住”需要自身也有足够的力量,包括抗击打的力量;“闪开”则是一种更高、更难练习的力量,要求在瞬间判断出对方攻击的角度和方向,在下一个瞬间改变自己的方位和姿态,避开对方攻击线,然后在第三个瞬间反击对方;此外,面对一个能打出几百公斤力量的对手,反击的力量小了根本就等于挠痒。

所以,力量是习武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力量,包括抗击打的力量,那就是“花架子”,一旦遭遇实战,首先就是感到剧烈疼痛导致动作变形,然后就是被击中、击倒,不但没有还手之力,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

而这,正是我们在近年来武术修习者与现代技击习练者比武视频中屡屡看到的景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术仍然生活在牛顿的世界,它无法对抗经典力学、生理学、解剖学,这是科学规律。另一方面,这是放下了一个大包袱,有助于武术更好地前进、更好地发展。

何谓更好地前进、更好地发展?如果走技击之路,就要像李小龙那样,将武术中的技击成分融合世界其他武术中的实用技巧,在科学原理、科学方法指导下训练,那时的中国武术将不再有门派之分,只有实用与否。

事实上,当代以来的中国武术已经将技击功能剥离给了散打、摔跤,自身走上了竞技表演之路。如果走这条路,索性就大大方方公开说明,武术可以强身健体,但是“想打架的莫入此门”。

在今天的都市里,“打架”极度不划算,“轻微伤”几万元起步,“轻伤”则要坐牢。将“打架”拒之门外,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修习中国武术,确实可以强身健体,如果修习得法,讲究武德,对人的仪态、气质、修养都会有好处,也还有一般的防身功能,不失为当代都市人一种有益身心的健身锻炼活动。

中国武术史、文化史上有一场著名的比武,就是上世纪50年代在香港进行的白鹤派与太极派之争。双方掌门人出战,从视频来看,完全没有功夫片中那种或漂亮潇洒或凶狠凌厉的打法,与“街战”并无不同,但是这场比武启发了文人,于是有了梁羽生和金庸,有了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进而催生大批影视作品。

这段史实寓意深长,中国传统武术可以从中吸取智慧,可以从中意识到,武术的出路,不见得就在擂台上。

【编辑:丁翾】

(作者:李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