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疯狂——在神秘的粒子现象面前,没什么想法称得上怪诞|量子闲话

作者:周劼(资深媒体人,业余从事文史、艺术研究。)

莎士比亚常喜欢让小丑出来装疯,嬉笑怒骂,或者干脆让主人公发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小丑也罢,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也罢,舞台上的诸般疯话无非要表达出:

没有一种清明的理智比得上疯狂的喜乐。(《冬天的故事》)

疯狂的人偏能谈言微中。(《哈姆雷特》)

疯话比正言危论还要有力得多。(《哈姆雷特》)

这是莎士比亚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还是谈艺、谈哲学,且不管他,最少这几层意思在数百年后的量子力学的历史上引起了格言式的回响。

有人拿着新的量子理论找玻尔共赏,先打个预防针,“这是个疯狂的理论”,玻尔看了以后,既惋惜又同情地说了句量子佯谬般的格言:

“这个疯狂理论的问题在于它还不够疯狂。”

玻尔的传记在此处补一刀,“就像其他许多勇敢的尝试一样,这一理论很快也消失了。”

这句话很快成了整个量子力学界耳熟能详的金标准:不够疯狂即失败。

为什么?很简单,如同庄子“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面对宇宙至大极微之不可思议,超乎想象,“暗而不明,郁而不发”,也“不可与庄语”,必须以疯狂对疯狂,从疯狂不走寻常路的想象力中,从疯狂一意孤行的偏执力中,从疯狂谈言微中的理解力中,获得比“清明的理智”“正言危论”更大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喜乐。所以量子物理、粒子物理,乃至宇宙物理学家们有个共识,在神秘的粒子现象面前,没什么想法称得上怪诞。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疯癫才能看得穿,看不穿在于不疯癫,一对逆否命题。

说个这几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大热的黑洞研究的例子吧。有一次,惠勒和学生贝肯斯坦闲聊开玩笑,说把一杯热茶摆在一杯冰茶旁边,两杯茶慢慢变成常温,这个举动虽然让世界保持了能量守恒,却增加了熵。如果这时恰巧有一颗黑洞漂流经过,将两杯茶一股脑全抛进黑洞中,是不是能将熵增加的证据完全洗刷干净?说笑话的人无意,听笑话的人有心,贝肯斯坦心中悸动了一下。几个月后,他带着结果到惠勒面前,说作了案一定会留下线索,将茶杯扔进黑洞,看似消弭了熵,但会增加黑洞的视野面积,因为黑洞的视野面积就是黑洞的熵。

这个出乎意料、匪夷所思的结论,让惠勒感到“世界太疯狂了,耗子都给猫当伴娘”,黑洞干掉一切却干不掉熵。他告诉贝肯斯坦,赶快去发表吧,想法越疯狂,越有可能是对的。

疯狂的确是对的,贝肯斯坦的这个结论直接改变了大家对黑洞的认知,由此开启了一系列关于黑洞的重大发现。萨斯坎德在《黑洞战争》一书中评价说,贝肯斯坦的风格和爱因斯坦非常相似,他们都是思想实验的大师,以很少之数学,进行很多物理原理之深入思考。他们都能得出影响深远的结论,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物理学。

电影《霸王别姬》里引的那句梨园旧谚:“不疯魔不成活”,放在科苑,也是至理啊。不够疯狂,便不敢标新立异,不敢激进,不敢和传统断舍离,但在绝不低估大自然之深刻面前,疯狂未必对,但不疯狂一定不对,也许是真理的不二法门。

同样观沧海,察星汉,爱因斯坦为了让宇宙模型保持稳定,采用了宇宙常数,结果,“在引力论上我又犯了一些错误。”他写信给埃伦费斯特,“这个常数差点儿让我进了疯人院。”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为了不疯狂,爱因斯坦将“宇宙常数”当作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缩手缩脚,错过了动态宇宙的发现。可是,现在宇宙常数却成了理解宇宙膨胀的关键。爱因斯坦在“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门口徘徊之时,宇宙已然如火云邪神,在院内最深处的房间里休养生息多年。

物理学家研究宇宙至大极微,从来是件苦差事,苦在心里,苦在疯与不疯的边缘,就像莎士比亚《皆大欢喜》里的害病的姊妹:一个给道理害傻了,一个给想不出道理害疯了。

不想傻,就得疯,难怪温伯格说,量子力学的意义不在于回答了多少关于自然的老问题,更多的在于改变了我们关于问题的观念。

改不改变观念、思维方式,是傻与疯的分界线,也难怪奥本海默在加州伯克利组建自己的物理小组时常致迎新辞:

欢迎加入疯子群。

【编辑:张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