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探访武汉最大粮油生产基地,水稻这样变大米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8日讯(记者蔡欣星 通讯员陈晓敏)8日,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水稻二期精深加工项目在武汉临空港开发区慈惠街动工。项目一墙之隔,益海嘉里武汉大米工厂内的机器运转声嗡嗡作响,水稻就是在这里,加工后变成大米。当天,长江日报记者跟随工厂负责人,探访大米加工全过程。

益海嘉里武汉大米工厂生产车间。记者蔡欣星 摄

一进入大米工厂大门,米糠的香味便扑鼻而来,“武汉市市级储备成品粮”的标识十分醒目。进入加工车间前,工厂负责人郁盛强给了记者一副耳塞,戴上后才能入内。记者还在纳闷时,一进车间就明白了,机器运转和大米流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靠近耳朵大声吼。

益海嘉里武汉大米工厂生产车间。记者蔡欣星 摄

虽然机声隆隆,但生产线上的工人并不多。郁盛强边走边介绍,收购来的水稻进入车间,第一步就是清理杂质,将小石子等剔除,成为干净水稻,随后进入砻谷机,去除水稻壳。郁盛强指着砻谷机的两个出口说,一边流出的是去壳的糙米,另一边则是水稻壳。待二期项目投产后,这里的水稻壳就能进行深加工,循环利用。

工作人员在检测室内进行大米检测。记者蔡欣星 摄

“你看糙米的颜色比较黄,就要通过碾米机,去皮碾白。”郁盛强说,碾白后的大米,冷却24小时后,才能进行抛光等操作。“可以把抛光想象成一个磨光过程,让大米看起来不仅白,而且通透、光滑。”

记者在车间内看到,与其他平稳运行的机器不同,一座离地的如小屋子般的机器,一直在剧烈抖动。郁盛强说,这是白米分离筛,将加工过程中的碎米去除,然后进行最后的色筛程序,剔除所有异色大米,才能最终进入大米包装生产线。“这是针对湖北籼米的加工生产线,这种米细长、易碎,比起其他品种的大米,加工难度更大。”

大米加工流程的“智慧大脑”。记者蔡欣星 摄

与加工车间隔着一座透明玻璃墙,一间可容纳不足十人的办公室,便是整个加工车间的智慧大脑。通过这个指挥中枢,可以对每个加工环节进行精准控制,无需人工操作。“这个工厂,日加工产量为800吨,但一个班组只需5个人操作即可。 ”

为了对大米加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把控,检测室就设在一旁。从水稻进入工厂,到成品米包装,每个环节都会取样检测。实验室一位负责人介绍,以大米水分检测为例,将大米碾碎成粉末后,一分钟内就能得到检测结果,这些检测指标有助于更好把控加工全流程。

【编辑:邓腊秀】

(作者:蔡欣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