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才百余评委“云端大会战”,20%-25%作品将“过关”进入定评阶段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10日讯(记者向洁 戴亮)经过前期的数据整理及归类后,第36届楚才写作大会暨“学习强国”主题征文活动评审工作(初评阶段,两轮)于12月8日上午正式开始。来自教育、新闻、出版、文学创作等界别的100多名评委(80%以上具有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展开“云端大会战”。本阶段将产生20%-25%的入围作品进入定评阶段(两轮),其余作品将被淘汰。

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求,今年“楚才”整体由线下转为线上,全新的写作、评审形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线上时代的“楚才”,评审工作怎么进行?对于作品质量,评委怎么看?我们在本文一一说明。

初评阶段:由两名评委共同审看同一篇作品,决定该作品“通过”或“淘汰”,如对某篇作品暂时不好把握,将进入“待定”状态。待初评工作完成后,再来作出最终判断。

双通过,图示如下:

双淘汰,图示如下:

争议作品:在本阶段,如某篇作品出现两名评委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视为“通过”,图示如下:

往年,评委们提前向各自单位请假后齐聚一堂展开评审工作,成为“楚才”的独特风景。今年的评审工作首次以线上形式进行,对主办方及评委都是全新的体验和挑战。通过后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评委们的工作状态用“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来形容毫不为过,令人钦佩和感动。

以上图例为后台真实数据统计,除年级、题号外,所有评委均无法查阅作品其他信息!

线上“楚才”评审工作,将100多名评委按不同年级进行分组后,根据老少配、界别配、男女配的原则进行再分组,每两名评委又分为一个小组,同时对若干篇作品进行评审。为了加强流程管理和数据分析,评审时,各小组评委均有专属水印。

初评工作预计将于12月11日基本结束。今天,主办方专门邀请四位评委谈谈他们对本届“楚才”的观感。


文学创作界代表:刘爱平 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

高中组参赛作文,常常会给我们惊喜

“楚才”从线下改为线上,评委的评审方式也从阅读纸卷改为电脑作业,我以为这是一个有益的、大胆的尝试,只要从技术层面解决可以预见的问题,再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一创新是有生命力的,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

刘爱平

这届“楚才”与“学习强国”主题征文合办,既注重了对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引领,又延续大赛一以贯之的特色,对培养学生审美志趣和发散性思维大有裨益。

从高中组参赛作文来看,整体质量较高,常常会给我们惊喜。我感受最强烈的,首先是这批参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取向、生命意识的认知以及对事物事件的观照有着正向而独特的思考。主题清澈、敞亮,是这次比赛的亮点之一;其次,参赛作文写作技巧的多样性也可圈可点,很多作文都凸显出了一定的“作品”潜质,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较为奇巧、新颖。有的大事小处着笔,小事浓墨重彩,张弛有度;有的以梦为线链接今古,让历史与现实一起走向前台;有的以日记体形式,用简练的文字裁剪冗长的故事;有的以思辨见长,说理较通透,逻辑较清晰。

当然,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病灶”,譬如,有的讲述故事剪材不够精细,往往没有拿捏住重心,枝蔓过繁;有的过度堆砌辞藻,反而使文章显得空而无物;有的过量引用历史典故,凑长了篇幅,却添加了繁复。其实,一篇作文的优劣并非只看它辞藻有多么华丽,或者篇幅的大小长短,而是看它是否用简练的文字、恰当的表达形式和具有感染力的细节传达出我们试图传达的审美趋向和思想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的“内涵”。


教育界代表:赵文清 武汉市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竞赛方式改变,温度却依然炙热

特殊的年份,能够坚守这一方净土,给千万个热爱楚才、热爱写作的学子提供展示的平台,这背后有强大的信念力量的支撑。方式可以改变,温度却依然炙热。竞赛方式的改变需要更加突出的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但是楚才接受了这一挑战,表现出了自己的应对水平。评审方式的变化,包括结对分组,页面水印,实时监控,都有利于评审工作有序、公正、透明地开展,这些设计都体现出组织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赵文清

强国主题征文总体感受是“鲜”和“活”。“鲜”,取材新鲜,紧扣时代热点,能够引导参赛者思考时代问题,体现出命意的深度;“活”,题目形式活泼,有命题、半命题和材料作文形式,材料中有图表和照片,生动形象,力求切近竞赛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除了鲜活之外,题目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也值得称道,因为开放,给了学生更多的探索思考空间,因为创新,特别考验学生面对具体语境的构思能力,能够考察出其综合写作水平。假如说有什么不足的话,在低学段,可以设计更多的引导孩子关注自然、心灵类的纯美作文,让写作成为一种自我性灵的自在抒发。

目前为止印象最深刻的作文是那些自然、细腻地展现年龄段特点的文章,其中有一篇以新竹为背景,将疫情防控期间的很多生活化细节描写得很有孩子的灵性,他还懂得将人们的淡定、勇敢和竹子联系起来,既扣住题目,又能隐喻拓展,笔法舒缓自然。

有些作品有一定的成人痕迹,但不能说明一定是成人代笔,因为这里面稚嫩的文字还是有很多。有些文章思想有硬性拔高的成分,有些纵横开阖,历史文化比比皆是,但是并不一定切题,也不是很好的作品。


新闻界代表:袁毅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编辑——

个性化表达,这是最大亮点

评审方式由线下到线上,既节省众评委路上来回奔波时间,评审也快多了,环境安静,效率高。

作为参与楚才评审几十年的老评委,没有了纸质的笔墨香气和红笔随意批注意见,只能盯着显示屏做出“通过、淘汰、待定”三项的评判决断,我开始还真有些不习惯,第一天集中精力和时间,全神贯注中渐入佳境。有些一时拿不定的稿件,似可淘汰亦似可入围的稿件都放在“待定”栏,最后再来作出取舍,不像纸质稿件随时可以翻翻拿不准的作品,打钩打叉。

袁毅

看了460篇“我的中国故事”学习强国主题征文即一号题稿件,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大多能根据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观察、经历、体会、感受,表达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孩子们热爱祖国,体会到祖国母亲的强大和温暖、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无畏无私的逆行奉献,很多孩子在文中自豪地写出了他们眼里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孩子由衷地引用基辛格说过的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的勇敢者保护得很好。”

有些作品,疫情生活场景、细节描写得鲜活、动人,是个性化表达,这是最大亮点。但最大的问题和不足是,喜欢空发议论,没有具体事例和场景、细节描写,仅仅是复述或概述新闻和时文中众所周知的人物、场面、故事、情节、对话。小孩子说大人话,且空话、套话连篇,这难免有小伢穿西服的滑稽之感和成人化趋向,也难以避免家长介入较深的嫌疑。这类习作程式化,语言、构思太过成熟、成人化,我们会特别标明,另案处理。

一号题讲述疫情的“中国故事”偏多,讲述我与中国文化、中国人和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偏少,还有大量习作,还是停留在作文阶段,没有打开创意思维和自由想象,创新力度不够,没有进入作品阶段。


出版界代表:徐洋 湖北教育出版社总编室编辑——

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逐渐打消

今年,楚才第一次以线上方式举行。说实话,最初听到这种比赛形式的时候,心里是有疑虑的,担心比赛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抄袭、代笔等问题。目前初评工作已经进行一半,心中的疑虑和担忧也逐渐被打消了。就我负责的五年级五号题组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立自主完成的,只有极个别的文章有指导和套用的痕迹。

徐洋

五号题《灰太狼的面包店》是想象类作文,这个题目自我发挥的空间很大,范围很宽,围绕什么中心去展开想象,让文章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就很重要了。有一个作品是以“疫情”为切入点,讲述了“灰太狼”是如何转变自我,和“喜羊羊”们一起成为志愿者帮助森林里别的小动物的故事。这在一堆讲小羊们被“灰太狼”的面包迷晕后又被救出的故事中就很容易脱颖而出。可惜的是不少作品都局限在《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一动画片里,没能突破思维定式。当然,童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有趣,如果普通的故事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并加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亦能得到评委的青睐。

今年的评审工作亦在线上进行,人机交互模式让评审工作更加灵活高效,评定过程中“待定”这一选项的设计,让评卷人可以在把握参赛作品整体水平后,对作品进行更加客观合理的评判。

【编辑:邓腊秀】

(作者:向洁 戴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