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了你的脸?

事件缘由

近段时间,有十几位广西南宁的售房者因为“刷脸卖房”被骗了超千万元。这些售房者都是被名叫韦远鹏的房产中介以“房屋查档”为由,要求业主和他见面,用手机给业主刷脸。殊不知,这其实已是“刷脸过户”,韦远鹏直接把房子过户给了下家,并卷走下家的购房款。据不完全统计,受害人有数十人之多,案值达到千万元级别。

仅刷一下脸,房子就被过户了?这实在是细思极恐,我们的脸还安全吗?

媒体调查

今年9月份,市民黎先生通过一位叫韦远鹏的置业顾问,签署了一份《房地产买卖代办合约》。在收取了3万元的定金后,韦远鹏以房屋查档为由,要求黎先生和他见面,用手机给黎先生进行刷脸。

还有南宁市好几位市民与黎先生的遭遇类似,大家都没有等到房款。售房者们报案后,大沙田派出所一位民警说,这个叫韦远鹏的中介已经被抓了。

售房者们说,仅仅被韦远鹏一个人骗的受害者已经超过10人,受骗总额超1000万元。这些售房者都是在和韦远鹏完成刷脸认证后,房子当天就被过户出去,而且立刻被买家抵押给第三方。有媒体调查发现,韦远鹏都是使用“邕e登”App进行不动产转移登记的。

“邕e登”App是南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于2018年推出的线上业务办理平台,办的就是深化服务,让市民少跑腿。目前96%的不动产登记业务都实现了线上办理。

从今年6月到10月,韦远鹏用同样的手法过户了十几名业主的房产。目前警方已对韦远鹏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这些售房者被过户的房屋已经被冻结交易。

媒体调查发现,通过“邕e登”App进行刷脸认证,不仅可以查询名下房产,还可以办理房产过户。若业主对操作流程不熟,房产中介则有机会通过便捷的人脸识别验证程序进行不规范的操作。

相关报道

中国搜索发现,除了本次“刷脸过户”案件,“刷脸”已经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去年7月,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引进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年卡使用者的入园检票,而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入园。年卡用户郭兵(浙大法学博士)认为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0月28日他将动物世界告上法庭,11月1日法院立案。11月20日下午,法院判决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该案也被媒体称为“人脸识别第一案”。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在不少小区,原有的指纹、门禁卡设备被取消,人脸识别成为居民出入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也遇到类似的状况,但她决定对人脸识别说“不”。劳东燕认为:“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后来,小区的门禁改造工作没有继续进行。劳东燕不知道是她的反对起了作用,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我也只是稍微挣扎了一下。”她说。

今年11月,一段“男子戴头盔看房”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有网友回答称是因为售楼部有人脸识别系统。有媒体调查发现,摄像头已成为售楼处的“标配”。据称是“为了区分自访客户和渠道拜访客户”。所谓自访客户是指购房者自己主动去售楼处看房的客户。而渠道拜访客户则是由中介带到售楼处的客户,这样的客户如果成交,开发商就要付给中介分销佣金。业内人士说:“凡是渠道带过来的客户,开发商都会进行人脸比对,如果发现这个客户之前主动到访过,则会判定中介带看无效,不需要付佣金,可以节省成本。”

日前,东莞莞城街道一座公厕在网络上火了,想要取纸,市民需站在取纸机前3秒,通过机器自动“刷脸”功能,便能得到设定好的纸量。本是东莞莞城街道打造星级公厕的尝试,却因为隐私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虽说是方便了大家免费取用厕纸,但是人脸识别的方式却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担忧。虽然设备上已注明本机没存储,但还是令市民担心信息被泄露。网络安全专家表示,匹配人脸的过程中假如有黑客入侵,哪怕只存放5分钟,他都有办法在5分钟内把数据偷走,这时在网上去搜索我们发过的朋友圈、购物评价、自拍照做匹配的话,就可以找到更详细的信息,甚至可以把生活轨迹画出来。目前,该设备已终止使用,改用常规的方式免费提供纸巾。

网友观点

网友:应该禁止第三方采集、使用生物数据。小区物业进个门都刷脸,真是无语了。

网友:刷脸最大的问题是法律法规监督监管的缺失!

网友:这不是个小问题,你把自己的脸给了银行、给了12306、给了超市、给了网店等等,然后你自己就成了一头雾水了!

网友:现在感觉自己不管在哪都是个透明人了。

网友:啊!这……方便和隐患成正比的,正常。

网友:现在刷脸认证越来越多,也是大势所趋,无法避免。刷脸可以,但要保证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提供方便的同时更要做好监管。

媒体评论

防止滥用势在必行

随着科技发展,如今越来越多场所应用了“刷脸”技术,比如“刷脸进门”“刷脸购物”等,但“刷脸”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安全隐患。

有时,人脸识别的应用显得随意,既没有提供必要性方面的充分论据,也缺乏对隐私权和选择权的保护。

为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降低信息泄露风险,不如从一开始就防止“刷脸”被滥用。如无必要,就不能强制“刷脸”。

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更多法律保护,是大势所趋。目前人脸识别技术遇到的问题和争议,也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弥补规则空白,防止技术滥用侵犯人们的合法权益。(新民晚报)

该给“刷脸”浇盆冷水了

一夜之间,我们的“脸”被实施了精准的信息挖掘,个人身份、行动轨迹被扒得一丝不挂,普通人在资本、黑技术面前犹如“裸奔”。

技术本无善恶,但当技术被不加规范地滥用,就会明显趋向于作恶。事实上,当下刷脸技术已成为资本驱动下的“风口上的猪”,不管有没有必要,什么场景都要加一个“刷脸”。刷脸成为一种时髦,也成为公民隐私被泄露的“敞口风险”。

是时候从底层逻辑上反思“刷脸”的安全性、必要性、合法性了,刷脸不能想刷就刷,也不能一味追求数字化“大跃进”。近期频繁出现的“刷脸”争议,应该为当下狂飙突进的“刷脸风口”浇一盆冷水。(红星评论)

“刷脸时代”的技术漏洞该堵住

各地推出线上业务办理平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本是一件好事,但匪夷所思的案件警示我们:如果信息在“多跑路”的过程中失去了有效的监管和保护,“少跑腿”的未必一定是群众,也有可能是别有用心的骗子。

随着人脸识别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人脸信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阔,商业价值也越来越大,如果缺少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人脸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窃取和滥用。在个人提高警惕的同时,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和严格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一不可。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邓腊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