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把“伞”护安全,武汉生活如常中的不寻常


11月7日,武汉东湖风景区,市民王女士给一岁半的儿子戴好儿童口罩,一家三口排队检测体温后进入植物园。她随身的背包里,还装着免洗消毒液、酒精消毒湿巾。当天,东湖共接待游客40.6万人次,是4月8日景区重新开放以来,日游客量首次突破40万人次。

从4月8日离汉通道管控解除,到9月1日全市260万学子如期开学,武汉城市社会生活全面回归正常。城市回归繁华的背后,是慎终如始的常态化疫情防控。

6月4日,我市天气晴好,武汉天河机场、汉口火车站等各大站场逐渐恢复正常运营,人气渐旺,乘客戴口罩在入口处出示绿码、测体温等防控已成常态化。当天,汉口火车站出站口,从南京抵达武汉的乘客有序出站。记者刘斌 邱晟 摄

“全世界都需要向武汉学习,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恢复正常经济和社会活动。”早在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凯尔克霍弗在日内瓦的网络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晴天带伞”,武汉人养成防疫习惯

“武汉是安全的,但这份安全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武汉人,要有忧患意识,做好自身防护。”王女士是一名教师,看着秋日暖阳下林荫绿道上欢笑的人潮,她笑着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现在“戴口罩、勤洗手”已然成了王女士一家的生活习惯。

她明显感觉到,生活恢复如常,但在她的生活圈里,无论是学校、小区、社区,疫情防控的弦没有松过。

居民进出小区扫码登记。记者李永刚 摄

“电梯、公厕、商场……公共场所的密闭空间里,总是多了一种气味——消毒水的气味,这气味让人感到踏实。”王女士说。

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武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大战大考,对“日常生活”的珍惜,体现在一个个诸如此类的细节之中。

“您稍等,我先擦一下。”11月20日上午10时,江岸区健美街一公厕内,厕管员王文献拦下一位上厕所的市民,拿着用消毒液洗过的拖把,迅速清理了一个蹲位。

每天,王文献会对公厕全面消毒4次,其余的时间,她拿着扫把和一块消毒液浸泡过的抹布,清洁地面、擦洗门把手、洗手台、水龙头、蹲位,几乎一刻不闲。她说,我们有规定,公厕人员流动大,一定要做好清洁消杀。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晴天带伞”已经成为武汉的城市生活常态。

8月3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北门,大批返校的学生在门口排队,等待刷脸、测温、扫健康码和归校码,才能进入校园。记者杨涛 摄

“撑伞避雨”,全流程闭环管理严防输入

近日,汉口陈怀民路一家农贸市场内,疾控人员用采样拭子在刀具、称台、肉类表面等处反复涂抹,再将拭子小心放入病毒采样管。对30个环境样本进行记录和编号后,这些样本将送到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当天检测结果就会出炉。

6月13日起,武汉市全面开展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环境监测,尤其是对冷冻冰鲜食品等实施日检日测全覆盖,“对进口冷链食品实行最严‘红区’管理”。

武汉市要求进口海鲜产品、冷冻冷藏肉品必须查验“两证明一报告”(海关通关证明、检疫证明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报告),并实施全覆盖检测、全环节消毒、全链条管控。

12月10日起,武汉市率先使用湖北省进口冷链食品信息化追溯平台“鄂冷链”。这意味着进口冷链食品也有了“身份证”“健康码”,其流通环节接触的人和物信息可以全程追溯,从进口冷链食品进入湖北首站开始实现了货、库、车、人全环节的精准管理,避免大海捞针式排查,实现人物同防。

为严防疫情输入,武汉市强化境外返(来)汉人员排查,对境外来汉人员“入关—检测—分流—集中隔离—社区防控”全流程闭环管理。

天河机场设立了境外航班专门停靠区域和入境人员入关专用通道,国际旅客抵达天河国际机场后通过专用通道入境并接受检疫。从武汉口岸入境人员一律在武汉指定的酒店集中医学观察14天,核酸检测正常才能解除隔离。对于有症状的旅客会直接封闭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

面对疫情输入风险,武汉市盯住“人”、严把“四站一场”关,抓好“物”、严把货物“入城关”,守住“地”、严把场所“风险关”。

“打伞干活”,最短时间内控制可能出现的疫情

“36.3℃,可以进去了。”11月8日下午2时许,江岸区塔子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孙先生前来取药,一进门,预检分诊台的工作人员为他测量了体温。

记者看到,预检分诊台上摆放着发热登记本,体温达到或超过37.3℃的就诊居民的个人信息、健康状况等都有详细记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基层防控的前沿哨卡。工作人员介绍,入内者体温必量,如确定体温异常,会立即联系其所在社区,由社区派人送至定点发热门诊进一步诊断,万一出现传染病例,通过疫情直报系统上报。

发热门诊是疫情预警的哨卡。目前,武汉市62家定点发热门诊呈“网格化”布局,形成发热患者“12分钟医疗圈”,覆盖全市各个城区。一旦出现疫情,接诊机构必须严格落实2小时网络直报,检测机构及时采样,6小时内反馈检测结果。

9月11日,江城已由夏入秋,武汉儿童医院仍实施预检分诊,前来就诊的市民扫健康码、测温后进入门诊大楼。有发热症状的患儿须前往该院发热门诊登记就诊,坚持疫情防控不松懈。 记者苗剑 通讯员薛源 摄

严格精细的预检分诊只是武汉市“打伞干活”的一个缩影。武汉市通过疫情直报系统、发热门诊、检测机构、“12345”和“12320”热线等大数据平台,动态关注居民健康情况,对传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进行实时监测,实现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和多渠道公共卫生预警。

武汉市药店、商超、海鲜及农贸市场、餐饮场所、社区、冷冻冷藏单位等,每日都会接受卫生督察队伍检查,保证触发机制的敏感性。一旦出现疫情,可做到局部闭环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在最短时间内把疫情管控在最小范围,扑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不扩散不蔓延。

“修伞补强”,改造62家发热门诊全天接诊

11月21日凌晨0时许,武汉市第六医院发热门诊内灯光明亮,一名护士穿着防护服值守在护士站。记者看到,该发热门诊有“三区两通道”,内部齐全地设置有检验室、治疗室、输液室、留观区等。约20分钟,没有一名患者前来就诊,护士仍一丝不苟、值守岗位。

9月底前,武汉市20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完成了发热诊室改造,担负起发热患者登记、初筛、转诊的任务。

目前,武汉市规范化升级改造了62家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全天24小时接诊,对发热患者实行闭环管理。开建5家平战结合传染病医院等项目。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到今年底实现所有二级综合医院和疾控中心均能开展核酸检测。

为了加强医疗机构院感管理,武汉市指定市金银潭医院为输入性病例定点医院,整体封闭,作为“红区”管理。委托市院感管理质控中心对27家医疗机构院感管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防范院感事件发生。

此外,武汉还在全市59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开展流感哨点监测,加强秋冬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分析。同时组建了流调、消杀、检测、管控4支千人防控队伍和1万人协查员队伍,确保一旦出现疫情,队伍能“拉得出、顶得上、用得好”。(记者孙笑天)

【专家点评】

国家传染病防控专家蒋荣猛:

武汉医疗防控体系补强走在全国前列

“武汉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值得肯定,尤其是在补强医疗防控体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1月20日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151,是被称为“追疫人”的蒋荣猛支援武汉的总天数。从1月9日背负一个双肩包赶赴武汉,他扎进发热门诊调研疫情、进隔离病房抢救病患、指导定点医院改造隔离病区、培训几千名援鄂医护人员、参与8版诊疗方案制定。151天里,他竭尽全力参与了疫情防控的各个重要节点工作。

针对目前的防疫工作,蒋荣猛认为,“境外输入”是国内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点,所以要“外防输入”,只要国际疫情没消失,这种常态化防控就会持续存在。

蒋荣猛表示,防和治,是传染病疫情防治的关键。“境外输入”主要有两块,人和物,全闭环的“人防”是可控的,但“物防”很难做到100%无死角,一旦出现问题,这个时候医疗机构的防控力量就至关重要。“假设,有人发生了感染,必须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而这4个早必须依靠医疗机构”。

当前,为做好常态化防控,武汉大力补强医疗防控体系:改造62家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形成发热患者“12分钟医疗圈”;开建5家平战结合传染病医院;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医医院进行隔离病房改造修建“三区两通道”,加大病人床头的氧流量通道和负压通道;组建防控队伍和协查员队伍;落实2小时网络直报,检测机构及时采样,6小时内反馈检测结果。

“武汉的做法严格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蒋荣猛说,武汉医疗防控力量补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从病例发现到隔离治疗都做足了功夫,足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例如,有市民出现发热症状,62家发热门诊作为哨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监测。一旦出现疫情,能够通过“四早”迅速遏制。

蒋荣猛说,疫情防控期间,他深切感受到了武汉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巨大的牺牲精神,而共同经历疫情又让武汉人空前团结。他相信,在目前的常态化防控措施下,武汉一定会更安全。

蒋荣猛同时提醒,目前,各地零星发现新冠病例,市民一定要继续坚持戴口罩,尤其是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密闭空间,或有发热、咳嗽、咳痰、打喷嚏等症状时要佩戴口罩,平时要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记者孙笑天)

【媒体报道】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

全世界都需要向武汉学习常态化防控

《印度经济时报》网站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凯尔克霍弗在日内瓦的网络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全世界都需要向武汉学习,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恢复正常经济和社会活动。”

澳大利亚新闻网 成千上万聚会者涌入水上乐园,参加大型夏季音乐会。人们摩肩接踵,站在水中或坐在橡皮艇上,观看舞台上的DJ和各种表演。不,这不是疫情肆虐的美国佛罗里达或巴西圣保罗的又一个派对,这是在中国武汉。武汉玛雅海滩水上乐园举办的电子音乐节,被聚会者挤得满满的,几乎没有社交距离或戴口罩的迹象。这标志着疫情被控制住后,这座城市已经走了多远。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 国庆来临,在武汉解除封锁约半年后,这座城市再度充满活力。

——10月2日 《蓬勃发展的武汉再次充满欢声笑语》

美国《纽约时报》 在武汉,游客蜂拥前往黄鹤楼游览,以至于这座地标性建筑在一家大型旅行社的“国内最热门景点”排行榜上高居榜首。

——10月1日 《中国启动“十一”黄金周,提振遭受重创的旅游业》

(记者孙笑天 整理 海报:主创|李玉莹 胡欣 实习生李靖 摄影|记者金振强 苗剑 刘斌 胡义华 杨涛 熊诗琪 通讯员邱晟 吴杰鹏 郭姗姗 薛源 校对|毛欣)

【编辑:张靖】

(作者:孙笑天 刘斌 邱晟 李永刚 杨涛 苗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