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交通治理提升城市品质 交通仿真中心为武汉交通赋予“最强大脑”

        江汉路步行街的公共交通等时圈分析。

        用武汉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平台实现对即将通车的轨道8号线二期进行体检。

        当前,全球城市正面临前所未有大变革,尤其是交通出行领域,共享交通、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感知、在线仿真、活动模型等新一代技术浪潮席卷而来,传统交通出行和建设发展模式面临创新技术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智能交通技术,助推武汉市在新的交通方式变革过程中每每赢得先机。在新时代要求下,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根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领导统一部署,再次用科技武装自己,全面对接武汉城市仿真实验室,组建成立了武汉市交通仿真中心,以适应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全面服务武汉交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强化顶层设计 仿真中心为未来布局

        去年在汉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受到世人瞩目。比赛共涉及35个场馆、50多处住宿地,分散于武汉三镇。万名涉赛运动员、工作人员每天需往返于场馆、住宿区域,通行保障线路辐射大部分城市快速路及主次干道,最远里程达62公里,通行时长约80分钟。其间,交通保畅任务十分繁重,是对城市交通路网的一次大考。

        面对这一世界级盛会,不少市民认为,军运会期间实行单双号临时限行措施可以理解,最大程度保障比赛车辆通行是作为东道主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就在军运会开幕前,武汉市交管部门宣布:为兼顾确保赛事车辆通行和市民正常出行,经分析研判,明确不实施车辆单双号限行。

        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负责人介绍,规定出台的背后是坚实的“城市底气”,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成型、轨道交通系统成网、常规公交系统区域协同优化的“硬实力”保障。而这些城市交通设施体系的规划与建设、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营与管理,武汉交通仿真中心这个“聪明大脑”在未来无疑还将持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据了解,武汉交通仿真中心的前身是世界银行在国内大城市中贷款支持的首个智能交通信息化项目,于2017年正式启动。通过 “数据中台、出行透镜、决策推演”三大部分项目建设,总体目标致力于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以“互联网+智慧交通”为理念,通过与市级交通大数据中心的互联对接,实现从传统数据分析到“互联网+”数据融合分析的转变;二是通过构建城市交通数据资源库,实现从传统服务器计算到“云计算”的转变;三是通过搭建市级交通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从单路径交通研究向多方位交通决策支持的转变;四是通过示范项目落地,实现未来交通场景由概念、畅想向软硬件协同、产业化推进和出行品质提升转变。交通仿真中心在世行三期项目基础上,立足武汉本地化的人才队伍培养,在引进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进行了自主创新,重点建设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全流程的交通-空间协同仿真体系,以服务政府决策和超大城市现代化交通治理。

        避免决策失误 大数据支持“虚拟决策”

        武汉交通仿真中心如何运转?交通运行仿真体系内包括刻画城市国土空间的人、地、房、手机信令和互联网大数据,汇聚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行数据资源,刻画车辆GPS、公共交通刷卡扫描、共享单车骑行位置数据,联动城市空间体系、城市用地和建筑数据。

        在强大数据库的支持下,可生成路况分析评估系统、过江交通分析系统、车流分析评价系统、慢行交通分析系统、职住分析评价系统等十余个交通信息子系统,以洞察武汉市交通发展路径、运行特征,把握城市交通的内在规律,形成服务城市交通运行评估的仿真体系。

        仿真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推演体系就是致力于复杂场景下城市交通运行多目标、多路径、多用户“虚拟决策”,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决策和市民需求管理提供推演平台,动态模拟、量化评估决策实施效果,探索城市交通发展从传统方式走向智慧治理的途径。

        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交通研究室、交通仿真中心负责人郑猛举例道,比如去年底,在长江大桥、江汉一桥双休和法定节假日取消单双号限行措施前夕,我们就利用交通仿真平台,通过模拟仿真技术对现实情况下的交通流量进行测算,发现在鹦鹉洲长江大桥通车后,工作日期间,长江大桥、江汉一桥的车流量小幅减少,而双休日通行车辆明显下降。基本可以预测,短期内城市功能布局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车流不太可能突然暴增,这就为后期取消单双号限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不同规划人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方案交互与共同分析。其中“沙盘推演”板块是基于三维动态仿真技术和交通预测模型技术,实现对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实施、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直观、立体呈现。

        适时对市民开放 哪里出行方便一目了然

        武汉交通仿真中心与市民生活也息息相关。目前,武汉交通仿真中心面向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正在加紧开展交通可达性分析平台、交通影响评价平台、交通承载力分析平台、交通拥堵成因分析平台、交通运行态势评估平台等5个子平台的自主研发工作。

        郑猛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实现交通拥堵瓶颈识别、状态感知和时空溯源,未来还可总结交通事故发生规律,深入挖掘原因,提出事故预防措施或改善方案。从宏观政策方面提出针对道路改善、车辆管理、通行管理的意见,如部分车辆的动态限速和需求管理等;从微观层面针对安全隐患点,统筹物防、技防、人防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交通仿真的建设还改变了过去单纯从机动性和设施的角度去评判交通的“车本位”思想,而回归到人、交通服务水平和用地协调发展的视角,用“人本位”去解析城市功能和交通发展。比如该平台公交可达性指数不仅考虑了公交、地铁站点、线路等静态信息,还综合了公交与轨道发车频率、车辆满载率、到达交通站点的步行和骑行时长、高峰平峰等不同时间维度的运营服务信息等,更加精准客观地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公交可达性指数不仅仅适用于现状评价,还可以结合城建计划对未来年进行预测,对人口密度较高而公交可达性指数较低的区域进行提前预警,对基准地价的制定、差异化停车配建政策等都将发挥基础性作用。”郑猛说,“另外,我们也在考虑借鉴伦敦模式,适时对公众开放该平台,让市民和相关企业更加精准地感知家门口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变化和提升,在购房择业、建设投资方面拥有更多的参考,同时也可以让市民参与其中,感受武汉公共交通服务每天不一样的同时,对公共交通规划发展作出监督和建议。”

        据悉,武汉交通仿真中心的多个已完成的子项目已获得国内专家好评。其中武汉市交通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武汉市公共交通信息系统分别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三等奖,参与完成的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人群出行活动探测与时空服务关键技术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联合申报单位之一,“基于城市高强度出行的道路空间组织关键技术项目”2020年11月成功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立项批复,以科研为龙头,必将为武汉交通仿真事业发展注入更多的科技内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