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及面打造湖泊生态修复治理样板 ​“水下森林”重现东湖 广袤“草湖”即将回归

        在武汉东湖的郭郑湖鹅咀处,碧波荡漾之下,一条条水草摇晃其中,鱼翔浅底,一片“水下森林”格外引人注意。

        “松树形状的是金鱼藻,一根根蓬松张开的植物叫穗花狐尾藻,条状的植物叫苦草,是草鱼最爱吃的植物。”武汉生态环境集团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工作人员介绍,眼前的这片“水下森林”,经历了4个月的持续监测与养护,是武汉生态环境投资发展集团下属市政建设集团桥梁分公司开展实施的东湖水生态修复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先行先试,示范区种植46万丛植物

        “水下森林”重现东湖。

        20世纪60年代起,武汉东湖经历了江湖相隔、草鱼开荒、蓝藻水华爆发以及非蓝藻水华等多轮水生态问题,水生植被覆盖率由峰值时期的70%降至如今的3.3%,“草湖”之实不复存在。为摸清东湖水生态修复各项影响因素,项目部确立了“示范区—先行区—全湖推广”的技术线路,采取不同的种植方法来恢复沉水植物群落,以待“草湖”回归。

        今年4月起,东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开始实施,通过清理水体垃圾、设置分区围隔、种植沉水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措施,重新构建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生态系统,对东湖的水生态进行修复。

        武汉生态环境集团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副总工程师李晓明介绍,在开阔水域进行大面积水生植物修复,国内尚缺成功经验和实施案例可供参考,东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先期选取郭郑湖鹅咀示范区探索和完善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据悉,鹅咀示范区植物设计种植面积为26210平方米,主要种植穗花狐尾藻、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微齿眼子菜5种植物,共计46万丛。示范区设计了4个区块,通过对底质改良、围挡方式、种植方式等措施的对比实验,为了最大限度覆盖东湖水生态修复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优化措施实施方式和技术参数,保障后续水生植物的修复成效。

        由示范区扩大到8个先行区种植

        武汉生态环境集团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水草种植现场。

        东湖是城中大湖,水下地形、底质、风浪及鱼类干扰牧食等条件复杂,做好持续监测和阶段评估尤为重要。为了实时跟踪示范区水生态修复实施效果,科研团队风雨无阻,持续记录外部环境变化及植物生长情况,积累起丰富的科研数据和理论成果。  

        今年8月底,示范区评估报告通过评审,报告显示,在经受了梅雨季节水位大幅度上涨、城市雨污入湖等考验后,示范区内水体生态系统现已趋于稳定,透明度和水质相对于围隔外水体有了显著提升。东湖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得到明确,沉水植物形成立体空间生态位,呈现高低错落有致的格局,形成稳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水下森林”重现东湖。

        在示范区的基础上,东湖逐步开展了汤菱湖叶家湾先行区、汤菱湖帆船基地先行区、团湖凃家咀先行区、团湖楚城先行区、华侨城筲箕湖先行区、小潭湖武科大先行区、小潭湖西藏中学、后湖骨架山先行等8个先行区的施工,共计沉水植物种植面积为145278平方米。先行区施工逐步接近尾声,植物长势较好,效果明显。

        以点带面,110万平方米水域将被“水下森林”覆盖

        “示范区和先行区的实施获得了较好效果,为后续工作开展积累了信心,不仅验证了东湖水质提升工程中使用生态修复各项技术的必要性,也能为之后扩大东湖生态修复范围提供治理样板。”李晓明介绍,“我们希望以点带面,让‘草湖’回归。”

        9月中旬,武汉生态环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开展了汤菱湖和小潭湖的水生态修复工程,逐步为“水下森林”扩域。这两个湖泊的生态修复面积将达到110万平方米,达到历次修复之最,面积之大,也是本次修复工程面临的最大难题。预计明年四五月份,市民就有望在汤菱湖和小潭湖看到“水下森林”。

        近几年武汉采取多项措施,狠抓东湖水质改善。李晓明表示,东湖水生态修复是全面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满足武汉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需要;是恢复湖泊景观,发展水经济的需求;是全面推动武汉市“四水共治”的要求。东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对城市安全和品质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湖泊治理并非易事,城中湖治理则更甚,东湖治水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投入、长期努力。按照该项目的远期计划,明年东湖主湖区将有更大的水域被“水下森林”覆盖,曾被称为“草湖”的东湖有望早日回归。

        策划:武汉生态环境投资发展集团市政建设集团桥梁分公司

        撰文:方荣 李洁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