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侦察员”,我的“敌人”是病毒 | 我的2020

人物名片孔德广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主管医师,疫情期间在抗疫一线从事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

孔德广换上隔离服,戴上护目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很多市民不太清楚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到底是什么。其实,有点像公安部门破案,流调人员像侦察员、情报员,要寻找病例和密接之间、线索与证据之间的关联性,我们面对的“敌人”,是病毒。

为了听清患者的声音

我选择离病患更近一些

去年12月底,在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我和同事会同江汉区疾控中心的流调及采样检验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成为全市首批参与新冠肺炎疫情现场处置的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

患者发病前活动轨迹、类似症状的病人和可疑动物接触史,事无巨细地一一询问,采集患者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排查可疑病原体。当华南海鲜市场出现聚集性发病后,我们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安抚商户及患者、询问详情,使第一批密切接触者得以迅速确定,拉开了全市乃至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序幕。

疫情初期,流调专业人手不足,几乎每次碰到出外勤的紧急任务,我们流调队员都要全员出动,第一时间赶到定点医疗机构,换上隔离服,戴上护目镜,一头扎进隔离病房。

流调注重细节,要了解受访者与患者接触时的各种细节,不仅要询问,还要注意安抚受访者的情绪,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一次交谈更显得格外漫长。

佩戴近视眼镜后,再戴上护目镜,更不便,每次为了听清病人的话,但不让他们声音太大而增加肺部的负担,我会选择离病患更近一些,一个病房内往往耗时近三个小时。

被汗水浸透的几层衣衫、布满水汽的镜片、耳朵和脸上留下的深深勒痕,成了我们每次执行完外勤任务的“标配”。

跑医院、进病房,流调工作是为所有防控举措提供依据与指导的前哨,流调人员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病例的全方位溯源调查,搞清搞准密切接触者,才能有效实现“筛查—报告—流调—甄别—追踪—管理”闭环管理。

从现场到办公室

“两点一线”战斗了100多天

新冠肺炎是危害严重的新发传染病,我与同事们累计完成5万余例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9万余名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排查。

封城之初,检测条件不足、医疗资源匮乏,形势不明,面对不断攀升的确诊数字,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难。

1月下旬的一天,我们赶到医院,对当天核酸检测阳性且已收治的病例完成了流行病学调查,但还有一例核酸检测阳性的女性老年患者未能在医院完成面对面调查,我通过电话联系得知,她在医院采完样本后就回家等待结果,家里同住的还有老伴。

如果不及时被收治,病情可能很快加重,而且可能传染给老伴或其他人!我马上联系到老人所在区的疾控中心,将这一情况上报指挥部,并赶去完成流调,联系对病人进行收治,完成密接排查管理。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在市肺科医院工作的妻子和我同在抗疫一线,年幼的女儿无人照看,学校放假后她被提前接回老家,每天抽空和家人视频几分钟,跟女儿和老人报平安。

没有了照顾女儿的顾虑,流调现场和办公室成了我的“两点一线”,因为上下班时间不固定,疫情攻坚阶段,索性吃住在单位,连续100多天,经常工作到凌晨甚至通宵,必须把当天信息形成流调表及个案流调报告,数据录入上报。

发热门诊哨点监测

我又冲上了新战场

9月8日,我有幸代表全市疾控工作者在北京接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表彰。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道,“为热干面加油”“全中国等你痊愈,我们相约赏樱花”,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不禁泪流满面。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我们依然没有丝毫松懈,境内外疫情输入形势依然严峻,武汉组建起了1000人的精准流调队伍,确保疫情发生后24小时完成个案精准流调管控。我担任了其中一组的负责人,参与培训和应急值守工作。

发热门诊是疫情预警的前哨,为了做到疫情早发现、疫情防控有备无患,我参与了武汉开展的覆盖全市发热门诊发热患者的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哨点监测工作,以及全市“多病同防”的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疫情形势研判分析工作,只有我们工作中极尽细致、一丝不苟,才能保障一方百姓安宁。

(记者刘晨玮 整理)

【编辑:戴容】

(作者:刘晨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