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白领和大学生陷“电话恐惧症”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0日讯 “在给人打电话时,如果对方没有接听,我反倒松了一口气。”近日,26岁的陈阳(化名)发现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电话恐惧症”。每次电话一响她都会特别紧张,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打电话,实在要打也是能拖就拖。

能网上留言的,绝不发短信;能发短信的,绝不打电话。记者了解到,“电话恐惧症”在年轻人中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尤以80后的白领和大学生居多。

日前,美国发起了一项针对年轻人的社交调查,受访者中,35.6%的人患有重度电话恐惧症,他们听到手机铃声就会紧张不安。《2017年通信业经济运行状况报告》中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电话时长同比减少7.4%,出现断崖式下滑。其中,90后大学生群体尤为突出,他们很少使用手机中的电话功能,而移动数据的使用量却在呈倍数增长。

一拖再拖本能抗拒接打电话

“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每次听到这句话,陈阳都会长吁一口气。

26岁的陈阳在一家会展公司当客户经理助理,工作要求她24小时开机,更不能漏接任何一个电话。最近一个多月,性格开朗健谈的她,一碰上打电话接电话就开始莫名地害怕。前天,屡因打电话影响工作效率而被领导批评的她,找到了武汉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

在接诊的副主任医师梅俊华的耐心询问下,陈阳回忆,一个半月前她负责一个项目的布展,在跟领导和客户讲解细节时,客户有诸多不满意,还当着领导的面质问她。客户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自己很紧张,以致后来说话都语无伦次。“那天一送走客户,领导劈头盖脸一阵批评。”陈阳一脸无奈地说,只要看到领导和客户的电话闪现在手机屏幕上,心里就会紧张,不知接通后又有多少麻烦事。

陈阳告诉梅俊华,打那以后,有事就发QQ和微信,实在要给领导打电话,就把要说的话先在纸上写好;跟客户打电话,总是要拖到把手头的事全做完了以后,还要给自己找各种不打电话的理由。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打通了电话,心里却一直念叨:不要接,不要接。更可怕的是,陈阳发现自己在和客户沟通中,越来越不会在电话中说“不”。

近百个电话轰炸女主管“声音过敏”

“每天要接打几十上百个电话,一天下来耳朵生疼。更难受的是客户经常在电话里数落自己。”38岁的赵茜(化名 )告诉记者,她现在一看到电话就怕。

赵茜在二手房置业公司当主管,入行两年多,每天从早到晚两个手机此起彼伏,一天至少近百个电话。一个月前,她发现挂了电话很久耳边还是嗡嗡作响。很快,她发觉自己的耳朵对一些细小的声音变得异常敏感,甚至连听到开关门声、关灯声、马桶抽水声、炒菜声、抽纸巾的响声……耳朵都会疼痛难受,好像有尖锐的东西使劲往里面钻。之后,她便开始整夜失眠。

前几日,饱受“声音”折磨的她,找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曹永茂教授。追问得知,赵茜那天接到一个客户电话,对方在电话里不断数落她,还扬言要向公司告状。

“问题并不是出在声音上,而是隐藏在声音背后的压力。”曹永茂说赵茜是典型的“声音过敏”。他解释,人在重压之下会变得敏感焦虑,长时间受到电话铃声刺激更会加剧内心焦虑,无形之中潜意识就会把声音“放大”。

和父母打电话都变成困难的事

在IT公司上班的程序员吴曦(化名)坦言,现在跟谁都不想打电话,连查话费都宁愿发短信。性格内向的吴曦,工作整天与数据代码打交道。他发现除了吃饭喝水,一天下来,嘴巴几乎都没张开过。

在吴曦看来,网络沟通比电话畅通得多。网上可以畅所欲言,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可以有时间想一想,避免打电话沟通时的尴尬,不想回答的问题干脆不理。时间一长,他就连跟父母打电话,都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从来不主动往家里打电话,接电话时敷衍两句就借口挂掉。“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说话。”

记者随机采访了15个20-30岁的年轻人,仅4人表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30岁的曹女士吐槽说,妈妈经常打电话让去相亲,总问最近有没有遇到合适的男士。“白天上班忙了一天,下班回家就想清静清静。回家后一听到电话响,就怕是我妈打过来逼婚的。”

“电话恐惧”是一种社交障碍

“现代社会中有‘电话恐惧症’的人不在少数。”武汉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咨询师梅俊华称,“电话恐惧”本身并不是一种真的心理疾病,而是社交恐惧和社交焦虑的一种表现,是焦虑情绪应激下的本能反应。

她给这类人“画了个像”:几乎从不主动给别人打电话,看到陌生来电下意识选择不接;听到手机铃声会忐忑不安,甚至产生幻听;不得不打电话时,需要做长时间的心理斗争和准备,电话过程中也是极度紧张焦虑,不时语塞。“不喜欢或是害怕接电话,其实是现代人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梅俊华分析认为,相比短信、微信、邮件等线上聊天工具,电话的即时性更强。打电话时要求全神贯注,不能分心,如果走神了或是在处理别的事情,很容易就会被对方察觉,留下“不礼貌”的印象。而且,打电话要求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每一次通话都不像使用其他社交媒体,有足够的时间斟酌和思考来“优化”自己的答案,甚至在发送后可以“撤回”。“这些都让怕麻烦的年轻人感觉压力倍增。”梅俊华说。

美国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最新报告指出,59%的用户表示放弃社交媒体并不难。一方面,纷繁的网络社交中产生大量无序信息,加重了身处其中的人的焦虑感。另一方面,都市中较大的工作压力让很多人无暇顾及无目的社交,更加珍惜私有时间。

越是害怕打电话越要去打

在一项针对北、上、广都市白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人表现出自我封闭、拒绝外界过度侵入的状态,他们更愿意以“符号社交”代替面对面聊天或者电话等亲密的“现实社交”。

“现代人害怕的并不是电话,而是对电话背后隐藏的未知的压力感到不安。”武汉市武昌医院精神科主任姜振东指出,电话中有很多不明的情况,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会产生顾虑和猜测,这种潜在的忧虑会让人犹豫不安, 出现恐惧心理。人们害怕打电话,很大程度上是害怕遭遇挫折。比如担心办不好领导交代的事,遭到呵斥批评;拉业务怕失败,被领导和同事看不起;求人办事怕遭拒绝,怕家人以关爱的名义施加的各种压力。

如何化解此症呢?姜振东给出了几点建议

在意识到自己有这方面倾向时,首先是要有意愿去改变;其次要查明恐惧的真正原因,然后从原因着手去解决治疗 ,一部分人是焦虑症或是抑郁症。打电话之前,可以先打个草稿,把想说的话列个提纲,这样就可以有条不紊地慢慢说,不会导致紧张到不知说什么。记得打电话时保持微笑,这样心情自然会放松。

平日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减压习惯,有自己的减压方式,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做一些放松训练。

提醒:“声音过敏”可以脱敏治疗

还有一部分人是“声音过敏”引起的电话恐惧。

“临床发现,电话客服人员、营销人员、售货员和学生最容易出现‘声音过敏’。其中,接打电话频繁、喜欢戴着耳机听歌的人最容易中招。”听力专家曹永茂告诉记者,长时间近距离用耳,持续同一种声音的刺激,会导致听力高频使用过度听力受损或是丢失。正常人的声音传输是等比例的放大,高频听力受损的人,声音的传输则是呈几何倍数放大,就像在耳朵里安装了一个“扩音器”一样,也会让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变得异常敏感,会对电话的声音反应过度。

曹永茂提醒,一旦发现自己对声音烦躁,甚至出现耳痛不适,持续性耳鸣时,应尽早到医院查查听力,调整心态。 严重的还需要进行“声音脱敏”治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重新建立正常的听觉耐受力。(本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谯玲玲 崔毅 胡弘)

【编辑:叶子】

(作者:刘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