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我国水稻育种芯片实现自主可控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26日讯 26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获悉,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5名院士现场品鉴评定,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种集团”)培育的“泰优1002”摘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金奖。

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在明室给水稻加水。记者高勇 摄

该品种被认为既能抗病稳产,还口感软滑、饭味浓,米质可媲美泰国米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粮食安全。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中种集团是我国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国家队”。

9年前,该集团国内最大水稻研发基地——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入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走进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这段话就跃然眼前。

2012年,该中心诞生了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被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在进行水稻叶片取样。记者高勇 摄

基因分型团队负责人张小波举起一张看起来十分普通的玻璃薄片说:“一张芯片能容纳成千上万的水稻基因信息。通过芯片扫描筛选,可以把水稻特定性状聚集到一个品种上,比如需要它变糯加香、抗虫、耐高温等,连籽粒的长宽变化,也能控制。” 

据介绍,让种子遗传上家族“优良基因”,克服前代“自身缺陷”并不容易,培育出一颗高质量的种子,往往要花费近10年光阴。而有了育种芯片后,这一过程已缩短一半,且育种更加精准、多样、可控。

该中心运营总监陈超介绍,近10年间,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年均研发投入近1亿元,依托自主可控、世界领先的水稻育种芯片技术,已选育近150个优质品种,种植已覆盖长江以南所有水稻种植区域。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就在一周前,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选育的又一批水稻新品种,自武汉出发,坐上了前往海南繁育种基地的飞机。3到5年后,这些种子或许就能端上百姓餐桌。(记者李佳 通讯员翟磊 李贝)

【编辑:贺方程】

(作者:李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