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武昌方舱医院44小时,出门是帅哥回家成“老头”

2020年2月3日深夜11点,正准备休息的李涛突然接到公司领导电话,说有重大任务,让马上赶到武昌洪山体育馆。    

开车在空荡荡的武汉街头,李涛五味杂陈。但他知道,作为一名老党员,关键时刻必须挺身而出。4日零点30分,李涛和27名同事集结洪山体育馆。这时他才知道,中国一冶作为主力建设单位,要将洪山体育馆改建成能容纳8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用于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身为中国一冶交通公司物资设备部部长的李涛,全面负责现场施工材料的采购和调配。作为中国一冶宣传工作者,我曾问过李涛领受任务时的感受。他毫不掩饰地说:“压力,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一夜打出100多个电话 

筹到第一批材料

这是一个非常工程。没有施工策划、没有技术准备、没有劳务准备、没有材料准备、没有工机具准备,甚至连准备的时间都没有。

李涛说,他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因为要施工就要材料、就要工机具,而现场一无所有,都需要在短时间内筹集、采购、调度到工地。将洪山体育馆建设成医疗设施齐全的医院,所需施工材料和工机具十分庞杂,大到电力电缆、方钢、轻型防火板,小到铁钉、螺栓、水管弯头,不同规则、不同型号、不同材质的材料、配件成千累万。由于武汉交通管制、市场休市,施工材料的采购十分困难。

冷静下来的李涛迅速拿出物资供应解决方案。一是调集中国一冶在汉项目部的存量物资,以解方舱医院建设的燃眉之急。二是组建物资团队,根据材料需求和施工时间表,制定出采购清单。随后,李涛团队连夜使出浑身解数,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脉资源,千方百计组织工地急需的施工材料。

这一夜,李涛彻夜未眠,不停地打出100多个电话。上午7点30分,我来到洪山体育馆,看见李涛正在指挥卸车。木材、围挡、角钢等材料满满3汽车。李涛很高兴:“第一批施工材料进场了。”

又是一夜未眠  

完成用电配套设施

李涛〈左)和同事在工作现场。

武昌方舱医院建设一启动,就高速运转起来。项目接得太急,可以说工地上要什么就差什么,就连基本的施工工具也没有。

李涛深知工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处,也深知材料供应不畅对工程进度意味着什么,对翘首以盼的患者意味着什么。他不敢休息,更不敢懈怠,和物资团队一道,按照轻重缓急和施工顺序,拟定供货清单,想方设法组织。过去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要多个电话才有点眉目,并且多数时候需要从几家供应商调货,在特殊时期更是困难重重。

洪山体育馆改造需要安装6台配电柜来满足800张病位配套的医用、生活设施的用电负荷。但是,这种临时配置的非标配电柜附近市场没有。

4日清晨开始,李涛就忙着找货,把手里供应商的电话打遍了,还拜托亲戚、朋友帮忙。电话、微信、QQ上能联系的人都找了个遍。“我们这里有配电箱,但要提供配件组装。”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午时候传来好消息。配电柜的主要配件是210个非标空气开关,平常在武汉,李涛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但在特殊时期,无异于大海捞针。

下午2时,李涛终于找齐配件,立刻安排送去。其间,李涛一直与对方保持热线联系,随时了解、协调出现的各种状况。

5日清晨4时,6个专用配电柜终于运抵施工现场。李涛他们变身搬运工,将配电柜抬到作业现场。

李涛又是一夜无眠。虽然极度疲倦,但完成任务后却甚感欣慰。5日中午12时,我吃过午餐走进洪山体育馆3号通道,看见李涛坐在拐角的一块白色泡沫上,面前充当办公桌的包装箱上是一叠物资清单和一个登记签字本,他正在打电话与供应商对货,盒饭放在一旁几乎没动。到达洪山体育馆已36个小时,他声音嘶哑、眼睛布满血丝,浑身透着疲惫。

我劝他再吃几口饭,他说没胃口,肚子饿,却不想吃。说话间,一位施工负责人匆匆找来:“李部长,电工胶带没有了。两箱,马上就要。”李涛忙答应着,马上安排人去办。

44小时,出门是帅哥回来成老头

下午2点,工程进展得很顺利,同事们就劝李涛找地方休息一下,缓个劲。李涛这才到小车里靠了下来。3点多钟,我正在地下室的羽毛球馆里拍照,突然发现李涛在这里清点余料。他解释说,虽然又累又困,就是睡不着,一闭眼,就是各种数据、各种材料在脑子里来回打转转。所以就干脆来盘点材料,为退场做准备。

晚上8点,被寄托了战胜病魔希望的武昌方舱医院由中国一冶交付使用。李涛与运输余料的车队撤离现场。

仅仅44小时,李涛就花白了头发、增添了皱纹。回家后,他老婆说,出去个帅哥,回来个老头。后来,李涛还参加了江岸区56个社区封闭、蔡甸区定向医院改造和江岸区精神卫生中心改造等建设项目。几个工程干下来,本来就瘦的李涛体重掉了10斤。

李涛说:“作为武汉人,我没有缺席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我用实际行动为武汉保卫战出了力。此生无憾!”

【记者手记】 

几十个小时不睡觉不算苦

花白的头发、沙哑的声音、布满血丝的双眼、爬上额头的皱纹和憔悴的面容。在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采访时,杨爱国说,直到现在,他还清晰地记得李涛在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建设现场时的疲惫神情。

杨爱国是中国一冶交通公司的宣传人员。武汉“封城”期间,他也参与了武昌方舱医院、蔡甸定向方舱医院等工程建设,目睹了李涛和他的同事不避风险、把恐惧藏在心底,不休不眠、夜以继日为病患抢建“生命方舟”的行动;见证了他们义无反顾、不讲条件、主动作为、全力以赴的党员担当。

杨爱国曾问过李涛,什么时候最苦?李涛说,几十个小时睡不上觉、吃不上热乎饭不算苦;后半夜冷风浸骨扛一扛就过去了,也不算苦。但是接受任务时的巨大压力、采购物资无着时的苦闷、运输途中遇阻时的无助等则让李涛苦不堪言。材料进场了、配件买到了、工程完工了,这时就是李涛最开心的时刻。只要工程能早一点完工、早一点投入使用,病人早一点住进医院,他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感动之余,杨爱国决定把李涛的故事记录下来。他想让更多的人知晓,武汉的抗疫胜利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成功的,是千千万万李涛们的艰苦付出、顽强拼搏才取得的。杨爱国认为,李涛就是我们城市的平凡英雄,在特殊时期,他以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履行了自己的使命。   

(记者吕所知)

“平凡中的伟大”征文投稿方式 统一投稿邮箱:257770672@qq.com邮寄地址:武汉市金桥大道113号新长江传媒大厦7楼武晚传媒联系电话:027-59222222来稿需写明:作品名+类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作者名+手机号码

【编辑:姚昊 丁翾】

(作者:吕所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