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副食店、当保洁员……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摘掉穷帽子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27日讯 年底,武汉江夏区五里界街小朱湾村民张翠翠家的副食店又上架了豆丝、糍粑等土特产。在五里界集镇上,贫困户沈宏卫在家门口的小区做保洁,每月也有了稳定收入。

近年来,五里界依托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村民在村里办起农家乐,脱贫致富。集镇的飞速发展,也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环境美了,村子火了

她的副食店越来越赚钱

张翠翠的副食店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记者张奔设 摄

初冬时节,漫步江夏区五里界街道童周岭村小朱湾,飞檐翘角,黄墙灰瓦,村湾的民居都是荆楚风格的建筑。走进品悦居副食店,老板娘张翠翠正在忙碌,她丈夫刚从外面采购食材回来,准备着游客的午饭。

“前段时间天气好,副食店的生意不错。”张翠翠今年35岁,是小朱湾的媳妇。刚嫁来时,婆婆生病多年,家徒四壁,还欠下外债,全靠公公在外打零工。

2018年,女儿出生后,张翠翠回到了小朱湾。当时小朱湾民居被改建成荆楚风格的建筑,吸引来不少游客。闲不住的张翠翠借着村里游客的人气在自家门口摆起小摊卖饮料。从哪里进货、选什么饮料比较畅销,她不懂就向村里的老商家请教,到批发点询问。

为了不耽误照顾孩子,头脑灵活的她,将卖水的小摊设计成自助的形式,饮料上表明价格,旁边放一个二维码,游客扫码取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两三百元收入,一个月下来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着落。当年,张翠翠就将家里临街的一间空房改造成为一间副食店。

“游客询问什么商品,我没有就赶紧进货。”张翠翠根据游客需求,丰富商品。零食、小玩具、日用品等,小店里卖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市民下乡肯定对村里的农副产品感兴趣。”张翠翠琢磨着在小店里摆上豆丝、酸菜、粉蒸肉等土特产。现在,张翠翠的店里有近百种商品,家里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去年,张翠翠将自家民房改造成民宿,跟村里另一户民宿合作接待游客,原本简陋的门前屋后都被改造得明亮宽敞。高峰期,她家的4间民宿都被住满。开始张翠翠家没有餐饮,无法满足入住客人的就餐需求,张翠翠跟丈夫一商量,让在村里给别人当厨师的丈夫回家自己干。今年10月借着黄金周假期,农家乐和小超市一共赚了上万元。

小朱湾的农家乐、民宿有不少,下一步,张翠翠盘算着,要将自家独有的虎皮牛肉作为招牌菜,提高农家乐的品质,吸引更多回头客。

在家门口上班

他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

沈宏卫在拾光里小区清扫。记者张奔设 摄

早上7时多,沈宏卫骑上电动车出门上班,不到一刻钟,他就来到拾光里小区,开始一天的工作。“就是在小区里打扫卫生,工作不累,每个月工资有2600多元。”今年54岁的沈宏卫是五里界街东湖街村贫困户,以前他不敢想象自己能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工作。

2008年之前,他凭借木匠手艺在外务工,上世纪90年代,最多的一年赚了一万多元。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他回乡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二人靠着家里的一点薄田和低保金勉强度日。

随着街道的发展,他的生活也发生变化。2015年,沈宏卫的母亲被纳入社会统筹,每月算上老龄补贴,有近2000元的收入。他们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医疗费用基本上全部报销,免去了一大笔负担。2016年,母亲托村里人帮他在一家单位找了一份保洁的工作,每月有1600多元的收入,他们一家也在2017年成功脱贫。

今年受疫情影响,他无法回到原单位工作,村干部又将他介绍到隔壁村新开发的小区拾光里做保洁,每月的收入也增加到2600多元。“街道的发展才让我在家门口有了就业机会。”沈宏卫说。随着在外工作,与人交流越来越多,原本性格内向的沈宏卫,慢慢变得开朗。东湖街村扶贫干部田广春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以前沈宏卫见到别人都躲着走,现在见到他们还会主动打招呼。(记者张奔设 通讯员涂丹 徐晓英)

【编辑:贺方程】

(作者:张奔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