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教授王宏广: 戳破“谁养活中国”这个伪命题|读+

人类种植粮食已经有1万多年了,但至今仍不能使人人都吃饱肚子。今天,全球6.9亿人口仍然忍受着饥饿的折磨,10亿人口因营养过剩遭受肥胖等富贵病的困扰,世界粮食鸿沟长期存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然横行,一些国家甚至将粮食作为武器,削弱和消灭他国。展望未来,人类何时全面告别饥饿?如何告别饥饿?长江日报《读+》就粮食安全问题,采访了王宏广。

人物介绍:王宏广,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海关总署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差距经济学》创始人,“第二经济大国陷阱”“第二次绿色革命”提出者。

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0—2010)》起草组长,发起并组织首届国际农业科技大会、首届国际生物经济大会。

著有《填平第二经济大国陷阱》《中国耕作制度70年》《中国农业:问题·潜力·道路·效益》《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等著作22本,发表《中国粮食问题可忧不可怕》等论文110余篇。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王宏广等 著。中信出版集团

袁隆平认可他对粮食安全的预测

上世纪90年代,那时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撰文《未来谁养活中国》,声称中国不仅自己要挨饿,还将使全世界挨饿。

王宏广回忆:“他把中国的粮食问题讲得非常可怕,基本的理由是中国在高速的工业化,而所有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完成后,粮食大致要减产40%左右。他算了一下,中国粮食减产40%,就会比世界可以拿出来贸易的粮食还多,全世界多余的粮食全部给了中国,还满足不了中国的需求。”

王宏广与其他两位学者对此撰文反驳,表示中国粮食问题“可忧不可怕”,中国人必须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其实“可忧不可怕”后面还有半句话——“中国人明天吃得一定比今天好”。

“现在再回头看,我们15年前在《中国粮食安全研究——战略与对策》一书中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判断仍然符合当前实际: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可忧,不可怕。”王宏广表示,“放到今天,一个字都不用改。”

这个判断有确凿的数据支持。25年前,中国人的人均粮食是370公斤左右,如今增加了100公斤。再过10年、20年,保守估计,“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20%,也就增加80公斤左右”。

王宏广研究粮食问题已经有35年,当时他们这个研究团队创造了一个研究方法,测算中国30年后究竟能生产多少粮食,预测了一下,应该能到6.4亿吨。到现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在6.6亿吨,而且这个纪录保持了6年,预测相当准。

针对这类“中国挨饿”的预测,王宏广认为并不稀奇,“其出发点就是‘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但这类“狼来了”的声音,反过来提醒我们预防粮食危机的发生。

王宏广在新书《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一书中预测,到2030年,我国粮食总产能达到8亿吨。他专门请袁隆平先生作序,袁隆平也认可了这一预测。

为“年轻农民不愿意种粮”开药方

王宏广在书中列举了粮食安全面临的九大难题,其中之一是“年轻农民不愿意种粮,需要培养未来的农民”。

未来谁来种粮?在人们的观念中,农村的教育、卫生、饮水、文化、体育、娱乐等生活设施不如城市,于是年轻人纷纷涌向城镇,50岁以下粮农已不多见了。

中国农业劳动力正在加速老化。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来看,2016年末全国超过55岁的农业劳动力占比为33.6%,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占比增加21.3%;而35岁以下农业劳动力规模却从1996年末的53.4%缩小到19.2%。202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55~56岁。

王宏广观察到,现在的发达国家,农民的数量不会超过2%,大量的农民去当了工人,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像美国,农业的产量并不会降低,原因是人走了,机器来了。但一些小国,土地空下来了,农民的数量减少了,粮食的自给率就非常低,只能靠进口。

欧美国家解决得比较好,大量靠机械化、农场的规模化,实现了粮食的高产。

我们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恐怕要用中国的模式。因为第一,中国种粮的农民大量进城不现实,不是人人能在城市找到工作,还是会有一部分农民回到乡村,这也是为什么要乡村振兴,让城乡差别不大。第二,农民不愿意种地,是因为收入太低,种一年地收入才三四百块,相当于农民打工两三天的收入,如果种粮赔钱,更没人愿意干这事儿,但如果是储备粮食和加工粮食、销售粮食,那就能赚钱了。

王宏广认为,可以通过个体化的农业种粮专业户、中央合作社和专业化的大型综合粮食公司,多重途径解决没人种粮、年轻人不愿意回村的问题。比方说通过农业改革,卖粮的企业跟种粮的挂上钩,农村的年轻人的身份是农业公司的工人,王宏广畅想未来场景:“这些年轻人,白天在地里干活,开着拖拉机,操控着无人机,晚上回到城里生活,就不存在农业缺乏劳动力、农村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只是工作的车间不同,工作的岗位不同。”

【访谈】>>>

粮食安全问题 不是饭够不够吃 而是吃得科不科学

读+:对于现在的中国人而言,饥饿变得越来越陌生,但是粮食安全问题我们经常在强调。为什么要强调粮食安全?

王宏广:人们越来越习惯和平、稳定、温饱的生活,战争、动荡和饥饿就越来越远了,但世界上挨饿的大有人在。即便是美国,仍有11%的家庭粮食不安全。一般人会认为,粮食就是米饭馒头,我吃得不多,只吃蔬菜和肉,所以粮食安全没问题,这个问题跟我没什么关系。但他可能没想到,肉类也是饲料换的,那也是粮食。而且现在购物方便,想吃什么随时能买到,家里能储备上一段时间内生活需要的食物,这样的家庭应该不是很多。一发生意外,就容易出现恐慌性抢购、囤货。

国家一直在统一粮食储备,在一年内,国家会通过储备粮调节市场的价格,因此价格也涨不到哪里去,抢粮倒不必。不过,居安思危是必要的,家里适当储备一些粮食和食物,有备无患,还可以有些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演练演练,面对危机时就能心中有底、沉着应对了。

今天的中国,人均粮食消费已达474千克,即使国际粮食供应链出现断裂,中国也不会出现吃不饱的问题,但吃好却成为难题——粮价上涨、物价上升,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不得不防患未然。

粮食安全问题,不是饭够不够吃的问题,还涉及粮食进出口、粮食战、耕地、收入、政策、技术、储粮、无人种粮等难题,甚至说,吃得科不科学、饮食结构合不合理,也是粮食安全问题。

40年前,中国人太瘦,被人嘲笑,如今肥胖人口却达到2.5亿。因为营养科学掌握得不够,导致有很多人吃得不科学,甚至不会吃。有的人吃得偏多,营养过剩,有的人为了减肥,吃得偏少,营养不良;有的人吃偏食,营养单一、不均衡;有的人吃得不规律,营养供给不连续。短短40年,中国“长胖了”,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40年增长了3.7倍,十分之一的人肥胖。有肥胖就有浪费,太胖也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就受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中国种粮已有一万多年的辉煌历史,70年创造了中华民族农业史上的四个里程碑,告别了饥饿,告别了“二牛抬杠”,告别了“交皇粮”,告别了“绝对贫困”,但我们现在还没“吃好”。我们现在处于“吃饱”阶段,还要往“吃好”发展。中国人均粮食470公斤,一般发达国家“吃好”都在800公斤,有的甚至达到1000公斤。要“吃好”,要摆脱营养不良,膳食要平衡,科学饮食,在食物消费理念和消费文化上都要革新。

放眼世界,也不要以为粮食安全是一般的安全。尤其是疫情后,要有新的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不同于口粮安全、需要“大粮食”“大市场”的观念;粮食安全不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需要全球视野考虑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不再是平时的安全,必须准备危机时的安全。

可以说,粮食安全,绝不是吃饱大米饭。

中国大豆能够自给自足,但我们在产业链上形成依赖

读+:国与国之间的粮食摩擦,最引人注意的是大豆,为什么我们的大豆一直要进口,是因为我们生产不出来吗?

王宏广:恰恰不是。大豆本来只有中国有,我们是起源国,品质和产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25年前,我们的大豆就能做到基本自给自足,还少量出口。美国本来没有大豆,但是美国留了心,通过各种手段,长期大量收集我们的大豆品种资源,再用现代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很多新品种来。这些新品种产量很高,比我们的高了30%到40%,而且是高蛋白、高油型,当饲料、榨油都很有优势。

美国产的大豆,成本就比我们低,大豆运到我们的港口,算上中间环节成本、运费等,还比我们的大豆便宜一毛钱到五毛钱。一个便宜三个爱,许多大豆加工企业纷纷去买外国的大豆不买我们的,因为我们的贵。再一个,生产大豆的土地,也可以用来种玉米。玉米是粮食啊,产量又高,不种大豆种玉米,粮食不就增产了吗。

大豆面积不断压缩,玉米的面积不断增加,种植业结构就成型了,大豆大量靠进口的格局也形成了。

时间一长,就形成依赖了。现在要是回头,把种玉米的土地改成种大豆,中国整个粮食产量就会下来。你能不能接受粮食总量6.6亿吨,突然变成6.2亿吨?不管政府和老百姓,都不能接受。

如今,美国跟巴西两个国家加起来,出口量占我们大豆的进口量的84%左右,而且巴西的大豆也基本上是被控制在美国几家粮食公司的手里。因此我们进口大豆的价格、卖不卖给中国,基本上是人家说了算。

不卖给我们,大家炒菜的食用油就不够了,猪吃的豆饼也不够了,猪肉就少了,猪肉价格就涨了。大多数人都吃猪肉,整个劳动力的成本就高了,物价就上涨了,可能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了。

我刚才推演了“粮食战”的整个过程,实际上这个事已经发生了。当时特朗普执意发起贸易战,美国的猪农和大豆农都急了,几百万美国中西部农民不投特朗普的票。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防着美国。特朗普拿出补贴,但是想想今年如此,明年怎么办呢,农民还是不买他的账啊,于是补贴一次后,就没考虑第二次再补。我们再去买大豆,美国也愿意卖给我们,因此,我们今年的大豆可能会创纪录的高。

“大豆战”虽未对我国国计民生产生根本影响,但对中国大豆产业链的自主水平及自给能力造成了极大伤害。

粮食不只是粮食,它是外交工具,也是国家竞争的有力武器。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多少次军事战、金融战、货币战、能源战,而支撑这些战争的基础都是粮食。人类历史上的粮食战,自古以来从来没断过,都是人为制造的,通过粮食战削弱对方、消灭对方的例子比比皆是,多少英雄豪杰为“五斗米”折腰。

读+:怎么从这个死循环里跳出来呢?

王宏广:现在最大的突破口,是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年度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单独列出。重大安全的问题要有一些绝招。如果大豆的品种还是这么低产,那么解决数量上自给的问题,就必须多种大豆,种大豆就会导致玉米产量下降。还是个“跷跷板”,这边压下去,那边问题又来了。

现在要反思两个东西,一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进口也要多元化进口,分散多个国家。二是我们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还有杂交油菜和棉花的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唯独大豆始终没有,主要还是技术太单一,杂交以外的技术我们用得不多,我们还可以找些大豆替代品,比如说藜麦、牧草。我们还可以再延伸一下,海洋里多数鱼类的蛋白可以替代大豆。

转基因技术我们有了,但老百姓大多对此有意见,没有批准它用,也导致产量偏低。进口美国的大豆是转基因大豆,人们能接受,为什么我们的农民种转基因大豆,就不能接受了呢?所以我们还得理顺逻辑,政策上找突破。

人人吃饱饭比登月还难,只因“丛林法则”仍在横行

读+:人类能登月,能探索火星,但是人类种植粮食都1万多年了,还是没解决人人吃饱饭的问题,为什么会这么难?

王宏广:登月靠的是人才和技术,但在粮食问题上,并不是只靠技术就能解决。

现在可以观察到一个怪象:世界上有6.9亿人口仍然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而10亿人口却营养过剩,居然还遭受肥胖等富贵病的困扰。就是因为有着世界粮食鸿沟的存在,而且这个鸿沟将长期存在。

每个国家的条件不同,有的发达国家,既有技术,又有土地,还有人力资源,对它来说,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很容易。但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既缺土地,又缺技术,还缺乏资金,那么粮食问题就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些发达国家往往还不愿意把它的技术免费给发展中国家用,或者不愿意把自己生产的粮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更何况,有些国家或地区甚至把粮食作为武器,威胁、干涉别的国家或地区,人类经历的粮食危机可能反复出现。

解决这个鸿沟,不是有技术就行了,干扰因素太多了。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与饥饿作斗争的历史,但是人类早就在粮食生产、加工、储备、流通上取得巨大成就,抛开所有因素,地球是能够养活77亿人口的,但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然横行的世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战以后,无论是经济和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世界经济总体上来说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威胁持续蔓延。

发生饥饿和粮荒的国家,主要是中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国家,往往局势动荡,长期受到战争阴影的笼罩。落后、愚昧、灾民、杀戮是这些国家的代名词,西方世界“以我为主”的强盗式干预,他们怎么会吃得饱饭呢?

战争的阴霾一日不散,少造武器、多产粮的和平美好愿望就不能实现。外部势力的殖民统治一日不除,独立发展的空间就不会来临。内斗的局势一日不改,枪炮下的残垣断壁只能是占山为王者的天下。贫困的格局一日不变,武力庇护下的毒品就会鸠占鹊巢,农田里种植的将是罂粟和大麻。

填平世界粮食鸿沟,需要技术,需要政策,需要投入,更需要国际合作,最终解决还需要人类文明的提升。

(记者秦孟婷)

【编辑:张靖】

(作者:秦孟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