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文化决定白酒译名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周劼

日前,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消息,正式将中国白酒的英文名称改为Chinese Baijiu。

这样,白酒就和包子、饺子、豆腐一样,加入了直接用汉语拼音作为其英文译名的诸多中国特色食品、商品和物质文化大军,走向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舞台。

直接将汉语拼音作为英语译名,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的意义不简单。

中国白酒原来有Chinese spirits(中国烈酒),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中国蒸馏酒),Chinese liquor(中国佐餐酒)等诸多英文译名,往往造成海外消费者的困扰,更关键的是,失掉了中国白酒自身的文化意味。

中国白酒与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朗姆酒(Rum)和金酒(Gin)一起并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但其历史、传统、文化诸方面的含义绝不是烈酒、佐餐酒、蒸馏酒几个字能涵盖的。一方面如中国酒业协会所称,白酒是中国的国粹,有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所采用的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天然多菌种固态发酵、固态蒸馏、全生物质转化产品。目前科学研究精准表明参与白酒酿造的微生物有一百多种,风味物质有一千多种,其中定性的风味物质有三百多种,中国白酒消费量约占世界蒸馏酒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如传统文化专家所言,白酒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历史神秘色彩。2000多年的酿酒历史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饮酒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之中无处不存在,从猿人制酒到杜康酿酒那天起,酒就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直沉积到今天。如现在标志五年、十五年、三十年、五十年品牌陈酿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势。“酒是陈的香”的消费观念也是一种历史文化再现,酒的历史文化背景已经深入消费者的内心。

这些白酒的“中国特色”如果用外国人能轻易读懂的意译名称spirits、liquor之类指代,虽然方便了交流,却抹去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消解了产品的独创性和品牌的内涵,甚至造成误读,最终看似交流,其实隔膜,看似方便,其实贬低了价值。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之前天津老字号“狗不理”征集英文译名,选中了“GO BELIEVE”,引发了颇多争议,这样的译名不仅曲解了中文意蕴、产品本身的特色,而且为了强求所谓的国际化,可能会滋生更多侵权风险,有的网友就尖锐指出:“狗不理的英文招牌很可能成为新的国际笑话。”还有诸如“天女”涂料、染料,如果意译为“ANGEL”,就失去了中文“天女”通常和“散花”联系在一起的那种颜色绚丽,巧夺天工之感;“鸵鸟”墨水,如果意译为“ostrich”,也就强行赋予了英语文化中鸵鸟自欺欺人的形象……

还是说回白酒,白酒的译名选择不仅关乎中国白酒在质量和口味上和白兰地、伏特加等其他蒸馏酒的商业竞争,还关乎中国白酒作为文化符号在世界上被传播、被接受的信誉、内涵、价值的文化竞争。所以白酒改译名为“Baijiu”,至少包含了三层意义:

首先,中国白酒走出去,已经从商品营销跨入文化营销、品牌营销的阶段,必须有一个能包含其产品品质、精神魅力和文化价值的名称。

其次,中国白酒作为一种升华的文化情感象征物,也必须有一个能更易获得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的名称。

还有最重要的是,中国白酒走出去要体现一种文化“自塑”,价值的自我肯定、历史的自我铭记、特色的自我认同,不能变成由他人来定位,来议价,来解读。

也就是说,看似简单的“Baijiu”,六个简单的字母拼写,其实蕴含着将现代的文化身份既放置在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中,又放置于全球化背景中的双重认知,一方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另一方面世界的更能深化民族的。

【编辑:朱晨颖】


(作者: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