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楚歌》出版发行,158个故事串成千年楚歌“珠链”

长江日报-长江网1月18日讯(记者文涛)传承数千年的楚歌,第一次有了以故事形式呈现的“简史”。《楚人楚歌》一书近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楚人楚歌》是湖北省财政厅资助的“楚歌及源于楚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也是迄今最全的楚国故事。全书分楚王、楚臣、楚子、楚人、楚女、楚歌六篇,收故事533个,共43.2万字,变枯燥的古文阅览为生动的故事诵读。而每个故事均附有参考出处,方便楚史爱好者查阅。

炎帝(神农氏)教民耕种取得成功之后,又发明了五弦琴。传说炎帝曾让大臣彬夭创作了一首丰年咏琴曲。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炎帝用他自造的琴演奏了这支曲子。琴声悠扬,曾经给神农送来嘉谷的红色神鸟,也从天宫飞来助兴。这时,周围的百姓和着琴声,载歌载舞,欢乐的气氛弥漫山谷……《楚人楚歌》中的158个楚歌故事,以中华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与《葛天氏之歌》开篇(前者发明了乐舞,后者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到汉代乐府《巴东三峡歌》作结,一个个远古歌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楚音飘然欲出,令人神往。

长江大学孟修祥教授所著《楚歌研究》指出,楚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从夏禹时代的《弹歌》,到春秋战国时代《楚狂接舆歌》、荆轲的《易水寒》,再到汉代刘邦的《大风歌》,唐代韦应物的《王母歌》,宋代陆九渊的《玉芝歌》,直到近现代秋瑾的《宝刀歌》、于右任的《望大陆》,楚歌源远流长,数量多不胜数。

《楚人楚歌》主编万安培介绍,楚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被古人视为“南音”的楚歌,在表现形式上以“兮”字为主要句式,歌唱时迂缓悠长、哀婉动人。

万安培说,楚国音乐在先秦时期居于世界之巅。优孟是中国戏剧鼻祖;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感人至深;《左传·成公十二年》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乐池,比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瓦格纳设计的现代乐池要早2400年;1978年在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楚歌在几千年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以湖北为例,就有宜昌丝竹、枝江民间吹打乐、土家族撒叶儿荷、荆州天沔花鼓调等20多项。

美国宇航局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携带了一张铜制镀金磁盘唱片,唱片记载着地球人类用55种语言对可能遇到的外星文明发出的问候,还收录了一段90分钟的声乐集锦,其中就包括中国古琴曲《高水流水》。旅行者1号已经在2012年飞出太阳系,目前仍在飞向银河系中心,楚歌的“影响力”也随之拓展到了星际空间。

有评论者称,《楚人楚歌》堪称一部楚歌简史,令“楚人善讴”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供爱好中国音乐史的读者观赏收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