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冠病人清零那天,“钢七连”这位医生打来一个电话

2020年1月22日,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成为武汉市第一批发热患者定点医院。我刚向外院转运完病区最后一名开颅术后患者,又紧急参加全院医生的培训,全部转型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我是医院脑外科负责人,接医院通知,我将带领3名外科医生和3名内科医生接管发热七病区。

刚接到任务,我内心很忐忑,一是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二是作为外科医生,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总有些别扭。好在大家都是年轻人,又有不少党员,相互鼓励着,就这么上了抗疫“战场”。

中断进修 他选择到抗疫一线

大年三十上午,我刚到病区,一个高大熟悉的身影冲到我面前:“主任,我来向您报到!”我一惊,他是我科室的周晓飞医生。这个时间他应该在武汉协和医院进修。

“你怎么回来了?”

“我是医生,应该回到自己的战场和你们并肩战斗。”

我和晓飞共事多年,脑外科刚起步时,就我们两个人,加班加点是常事,他从不埋怨,永远精神饱满,还经常和我开玩笑说:“我老婆说我在科室的时间比在自己家还多,科室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正缺人手时,来这么一个得力干将,我喜出望外。

但我也知道,他母亲因脑膜瘤刚做过手术,术后水肿严重,需要照顾。我担心地问他能不能行。他说,他把母亲和儿子送回老家,交给了哥嫂照顾。

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选择中断进修,回来和我们并肩战斗。这正是我熟悉的晓飞,我只能把感动留在心里,迅速把他拉入了我们的战斗小组。

“钢七连”病区的“飞哥“

晓飞是个一米八的大高个,乐观、开朗、细心。他的口头禅是一句纯正的黄陂话:“有事就找你们的飞哥撒。”病区里的护士们因此都喜欢叫他“飞哥”。

“钢七连”的“飞哥”。

有一天,有同事说我们发热七病区名字不够响亮,周晓飞就跟我说:“我们干脆叫‘钢七连’吧,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名字响亮,关键是里面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正符合我们现在的状态。”我欣然同意。

在病区,晓飞总是抢着干活,热心帮助病人。一天早上,我看见他和护士们一起推着装满饭盒的推车到病房,帮着发早餐。每发一位病人,他都会问候一句:“早上好,今天感觉怎么样?”碰到没有胃口不想吃的病人,他还会劝他们:“您得把饭当药一样吃。”发热病人能量消耗比较大,需要补充营养,但患者常常因为食欲不佳,不愿进食。晓飞总是耐心地劝说每一位病人,及时补充营养,才能更好地抗击疾病。

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由于对疾病的认知有限,有病人出现恐慌心理,心理负担很重,常常不愿讲话,对治疗预后信心也不足。

碰到这样的病人,晓飞总是耐心地与病人聊天,告诉他们:“不要害怕,一定要配合我们好好治疗,相信自己可以战胜病魔。”

周晓飞在给病人调整氧气管。

他的说法让病人感到希望和曙光,和他聊天是一个减压的过程。他称得上是个有温度的医生。

病区有位83岁的女病人,做完结肠癌手术不久感染了新冠病毒,本来癌症和手术的打击已经让她丧失信心,又没有家人陪伴,每天闷闷不乐,不吃不喝,也不愿意打针,可把我急坏了。

晓飞跑过来主动请缨:“主任,哄奶奶开心这事包在我身上了,装孙子我会!”这么一说把大家都逗乐了。他每天见缝插针抽时间陪老人聊天,哄老人吃饭,还加了老人家属的微信,每天用自己的手机让老人和家属视频,和护士们一起为老人按摩,和四川援汉医护教她在走廊里练八段锦……老人重拾信心,最终顺利康复出院。

治病还要管好病人的“历史档案”

周晓飞(右)和“钢七连”的战友们互相鼓劲。

晓飞负责科室病历质控,总是在工作群里督促大家,再苦再累也要尽量把病历写完整。病历就是这些新冠肺炎病人的历史档案,我们既要治好病,也要对得起这段历史。四川援汉医疗队的医生们有的不熟悉我们医院的电脑系统,他都耐心指导。

3月19日,最后一位病人转院,医院新冠肺炎病人清零。我记得晚上很晚了,晓飞给我打来视频电话:“报告主任,‘钢七连’所有病历就已完成。”我一下子就乐了,马上下令:“‘钢七连’所有战士休整隔离14天!”

作者:韩书清(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医务科兼脑外科专业负责人)

记者手记>>

他的选择并不让人意外

韩书清当时是周晓飞所在科室的负责人,他们在一起共事了7年,对他非常了解。他透露,自己对周晓飞疫情防控期间的选择并不感到意外。以前有位行动不便的病人,需要医务人员上门提供换尿管服务,辗转找到医院。作为青年党员,周晓飞知道后抢着报名,经常上门为这位病人提供服务。

韩书清说,医生也是普通人,他当然知道乐观的晓飞其实没有一天不在担心母亲的状况,只是不轻易流露。好在他的母亲最终也挺过来了。

(记者吕所知)

【编辑:朱晨颖】

(作者:吕所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