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民生答卷,市民这样说——踢球更方便,买菜更舒心,城市更美了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过去的一年,对武汉来说极不平凡、极其艰难,取得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的同时,武汉加速推进疫后重振,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市民的生活有哪些可知可感的变化?对2020年这份民生答卷有什么感受?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实地走访社区足球场、农贸市场、老旧小区,和10余位市民聊了聊过去一年的变化,他们说,社区足球场多了,在家门口踢球更方便;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了,买菜更舒心;绿道越建越长,城市变得更美了……

家门口的社区足球场,让踢球更方便

——记者探访:

1月13日下午,在光谷当代国际花园社区足球场上,三三两两的居民正在享受冬日难得的暖阳。有人在散步,有人在玩空竹,还有不少人在踢足球。

光谷当代国际花园社区足球场。记者张琳 摄

记者看到,这里目前有四片五人制足球场,有两片免费对周边居民开放,另有两片主要用于少儿足球培训,也可对外预约收费开放。当天下午,正有几名小球员接受训练。光谷二小五年级的闫格在这里已经训练了近两年。他的妈妈说,从家走到训练场只需15分钟。“我们能坚持这么久,主要是孩子喜欢踢足球,但接送方便也很重要。”

武汉正着力打造“12分钟文体圈”,社区足球场建设已明显走在全国前列。截至去年底,全市足球场地数量超过1500片,平均每万人达到1.25片,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在“家门口踢球”如今已经成为幸福的现实。

——市民有话说:

“我就住在隔壁小区,从家里走过来只要10分钟。”另一块场地上的进球大战终于结束。记者与刚下场的球员向可晗攀谈起来。他说,自从这里新建了足球场,自己想踢球就方便多了,这两年新建了不少社区球场,给热爱足球运动的居民带来了实惠。

渔民上岸再就业,日子越过越顺当

——记者探访:

武汉华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江汉经济开发区内,从2020年8月起,退捕渔民刘国庆一直在这里担任保安。

刘国庆曾经靠一条木制船在长江上“讨生活”。去年7月1日零时起,武汉正式实施长江汉江武汉段全面禁捕。此时的刘国庆年纪大了,没有什么谋生技能,家里的老人又卧病在床。出路的问题让他非常发愁。

江岸区劳动就业管理局的负责人了解到他的实际情况后,联系区重点企业武汉市天盾保安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第一时间推荐刘国庆去武汉华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担任保安,上班一天、休息一天,既稳定了就业又照顾了家里。

截至2020年12月12日,我市1151名建档立卡退捕渔民中,劳动年龄内894人,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789名,已就业789名,就业率为100%。

——市民有话说:

在门岗测体温,登记来访者信息,对讲机里还偶尔传来一两条巡视指令。刘国庆告诉记者,退捕后没事做心里还是发慌。江岸区劳动就业管理局多次了解他的就业需求。“没想到我说了之后,他们很快就安排好了岗位。大热天里,还和我一起去面试。现在我每天工作都很有干劲,日子越过越顺当。”

走着走着,绿道多了,城市变美了

——记者探访:

1月13日上午11时,冬阳暖照。65岁的市民詹必祥在红钢城大街绿道健步行走。每天上午和晚上,他都要徒步近20公里,这个习惯坚持了20年。

詹必祥说,去年以来,他每天徒步的路线变成了一个闭环:从家里出发,步行至二七长江大桥引桥下,再沿青山江滩公园绿道步行至天兴洲大桥引桥下,然后折向红钢城大街,沿绿道一直走到冶金大道,再折向和平公园方向回家。

去年,青山区新修了红钢城大街绿道,以及武丰河、楠姆河、丽秋山公园绿道。这4条绿道双向共计11.2公里,串联起周边青山公园、戴家湖公园等7座公园。詹必祥一边行走,一边看着这几条绿道慢慢修建了起来。

——市民有话说:

“这些年坚持走路,我亲身感受到了青山区环境的变化。”詹必祥说,走着走着,新建的公园多了,道路变宽变平坦了,绿道也越修越多、越修越好,他行走的线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红钢城大街非常漂亮,走在绿道上既通畅又安全。”楠姆河绿道也让他感受到了变化,“原来岸边只有窄窄的泥土路,现在水深了也清了,土路变成了绿道,每天走的人也多了。”

菜场改造,环境更敞亮干净了

——记者探访:

1月14日上午10时,位于江汉区妙墩路的合合鲜妙墩菜场内,不少居民正戴着口罩,提着菜篮子,在各个摊位前挑选蔬菜。

东西湖区长青街农投惠万家团结生鲜市场升级改造,智慧系统汇聚市场内商品、价格等各种信息大数据。记者刘斌 摄

这里摊位设置工整有序,过道宽敞,地面干净整洁,看不到散落的菜叶或积水。在市场的一角,垃圾处理室、农残检测室一应俱全,入口处的大屏滚动播放着当天蔬菜检测结果。市场内每个摊位上都张贴有菜价公示和经营执照,肉类摊点前还贴出了当日的检验检疫证明。

2020年,武汉完成了史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去年9月,合合鲜妙墩菜场按照2.0标准顺利完成改造并重新开业。“与改造前相比,变化太大了。”在合合鲜妙墩菜场经营了近20年蔬菜生意的老刘向记者感慨,“市场环境好了很多,以前每到下雨,地面一片脏乱,电动车、自行车随意穿行,垃圾也扔得到处都是,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场面了。”

——市民有话说:

“我是附近的老居民,基本上每天都要过来买菜,对这个菜场有感情。”正在市场里买肉的王女士对记者说,菜场改造以后,干净整洁了不少,一进来就能看到食品安全的检测信息,也让人放心,“我还去过好几个菜场,发现都变得很干净、大气,对我们这些习惯了在菜场买菜的人来说是好事,值得点赞。”

降息、缓还政策来帮忙,个体户有盼头

——记者探访:

1月15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江汉区菱角湖万达广场旁边的夜时尚台球厅,负责人胡丹正和2名员工消杀清洁。“去年,受疫情影响,我们遭遇了经营8年来最大的困境。”胡丹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生意突然遭遇窘境,“刚刚贷款装修完,准备趁新年大干一场,谁也没想到疫情来了。”

歇业几个月,店里没有任何收入,每月数万元的固定支出让胡丹慌了手脚。很快,银行的工作人员主动联系胡丹,询问是否出现资金问题,并且介绍了一系列降息、缓还的优惠扶持政策,在银行工作人员的远程指导下,胡丹顺利完成了办理手续,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下半年以来,复工复产以后,台球厅的生意有了较大起色。胡丹介绍说,目前已经恢复到往年七八成的水平。

——市民有话说:

胡丹说:“作为个体户,能够顺利度过疫情,离不开政府部门和银行及时出台的各项政策扶持,在关键时刻雪中送炭。”店里的20多名员工还享受到了相关部门在养老、失业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和下沉党员结对子,“他们帮了太多的忙”

——记者探访:

住在江岸区四唯街道六合社区胜利街232号小区的陈文胜,因病每周二、四、六都要去医院接受治疗。1月14日下午4时,记者跟随社区工作人员来到陈文胜家,他正在休息。

“您家里口罩还够用不?”六合社区副书记熊莉询问。“够、够。”陈文胜拿起一盒口罩说,“上次发了100个,还没用完呢。前几天天气冷,一起送的被子、围巾都在用。”陈文胜提到的这些物资,都是几天前六合社区的下沉党员联系爱心人士募集到的。

徐泓和陈文胜同住一个小区。党员下沉后,主动与孤寡、独居、重症等群体结成帮扶对子。他俩由此而熟悉起来,徐泓隔三岔五就会给陈文胜打电话,送点生活物资,陈文胜心里一直很感激。

——市民有话说:

陈文胜说,去年10月开始,每周都能接到徐泓打来的电话,问他的身体情况,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陈文胜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但徐泓经常惦记着他。上个月,社区组织扶贫产品认购活动,徐泓给陈文胜送来了鸡和农产品。“谢谢社区经常惦记着我们,还有下沉党员,总是过来看望,帮了我们太多的忙。”

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成了知音文化打卡点

——记者探访:

汉阳芳草园邻近古琴台,是2000年建成的小区,里面有11栋楼、490多户,其中老年住户占了五成以上。从去年7月中旬开工至今,该小区的改造已基本完工。

1月14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一进门,路面就已全部刷黑,8层高的楼房墙面变成了统一的灰色喷漆砖,看起来挺时尚;走到小区中间,“琴门”设计会“拉”着人不知不觉从入口走进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的知音文化广场,感受这里“小桥流水遇知音”的文化氛围;广场上还配备了羽毛球场、儿童乐园和健身区域,周围利用地形高低差安装了阶梯式鲜花长廊,乱停乱放的车辆全部停进了划定的“座位”,旁边还安装了6个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

——市民有话说:

“这里原来是一个杂草丛生的花园。”家住2栋3单元的李巧荣说,“现在一到周末或节假日,老人、年轻的父母都爱把孩子带到广场来玩,让孩子们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正坐在一楼架空层休闲椅上晒太阳的77岁杨想芝介绍,“现在小区楼顶‘平改坡’,外立面翻新,安装了新的雨阳棚,路面刷黑,变化可太大了!”

资料审核完毕,公积金“秒到账”

——记者探访:

1月14日下午,记者在市民之家公积金综合窗口,遇到了前来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的市民王女士。

来之前,王女士先在“武汉公积金”微信公众号在线咨询,立刻就收到了需要准备的详细材料清单。对照清单,王女士备齐了不动产证、购房发票、身份证等资料,递交窗口工作人员审核后,还未起身离开,王女士的手机就收到了公积金已到账的短信提醒。

“办事流程清晰、简单,我只跑了一次就办好了。点赞公积金中心的工作效率!”王女士高兴地说。

市民之家公积金综合窗口首席代表张颖介绍,武汉公积金中心各项业务办理持续减材料、减时限、减流程、减跑动次数、减办理环节,最大限度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助力武汉优化营商环境。

——市民有话说:

“现在窗口的办事效率没得说,就是两个字——方便!”张先生告诉记者,记得几年前,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需要先找工作单位开具提取凭证并盖章,之后到公积金中心审核,再前往银行入账。现在很多环节都省去了,全程只用跑一趟,在综合窗口一次办好,“政府的高效务实服务,换来的是我们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老人一个电话,养老服务送上门

——记者探访:

1月13日下午,家住江岸区百步亭文卉苑小区的卢连香坐在自家阳台小板凳上晒太阳。76岁的她是位独居困难老人,左腿曾摔成粉碎性骨折,长期患腰椎间盘突出。

正当记者跟卢奶奶攀谈时,居家照护员阮宝莲来到老人家中,“奶奶,菜还够吃吧,周末要降温了,多注意身体啊。”阮宝莲帮老人做完家务,又跟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家里还装上了智能设备,子女通过App可实时查看老人情况。

照护员为卢奶奶提供家政清洁服务。记者徐锦博 摄

为老人家里安装智能设备,配备照护员,得益于武汉持续推进的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14个区级智慧养老平台,老人可拨打平台电话提出服务需求,中心城区“三助一护”(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服务有效应答街道达100%,提供服务200余万人次。

——市民有话说:

“需要什么服务,打个电话就行了。”卢奶奶说,阮宝莲做事过细,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现在,自己享受政府买单的每月550元服务包,每月能到社区老年食堂就餐10次,也可送餐到家,享受4次上门清洁和4小时健康理疗等助医服务。“家里的东西都是免费给我装的,一分钱没花。”

中心城区1公里内就能找到新能源充电站

——记者探访:

1月14日,在洪山区崇文路长江乐充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记者看到有10余台新能源车正在充电,包括快递货车、平台网约车以及私家车。长江乐充(崇文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负责人介绍,充电站24小时无人值守,一期和二期共有21个充电桩,可同时为42台车充电,一般中午11时到下午4时是充电高峰。

2021年1月14日,在长江乐充崇文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内,专车司机朱先生给车辆充电。记者任勇 摄

据了解,2020年全市新增停车泊位22.8万个,新建充电桩6.1万个,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充电桩10.5万个,充电站913座。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统计,武汉市充电桩建设规模位居全国前十。车桩比超过1:1,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中心城区充电站平均间距已缩小至1公里以内。

——市民有话说:

上午,一台新能源货车正在充电,司机周厚友说,给一台厢式货车充满电约需50分钟,花费30元左右。“这个充电站我经常来,因为距离快递站比较近。”他说,通过手机App可以找到附近的充电站,而且还可以显示充了多少电,很方便。

另一位网约车司机朱先生也正在给车充电,他说现在充电比原来方便多了,一般1公里内就能找到充电站。“因为是分时段收费,上午充电比较便宜,我一般是在手机App上购买优惠券,充电便宜,也很方便。”

(记者张琳 徐锦博 潘璐 明眺生 陈俞 吴曈 陶常宁 冷靖华 汪洋 通讯员黄敏 刘俐 郭焱华 夏莹 统筹王雪  陈丹)

【编辑:付豪】

(作者:张琳 徐锦博 潘璐 明眺生 陈俞 吴曈 陶常宁 冷靖华 汪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