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为何败给“奇异果”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杨于泽

进口猕猴桃被称为“奇异果”,论个卖。猕猴桃种植市场前景看好,近日湖南有个地方宣布要打造“全球猕猴桃之乡”。但有媒体爆出国产猕猴桃被消费者嫌弃,主要原因是很多品种的猕猴桃硬梆梆买回去,变多久都不能变软变熟,于是很多人不买猕猴桃而宁买10元一个的“奇异果”了。

这个话题电视上、网络上一直在说,猕猴桃之所以不能变软变熟,专家揭示出来的真相是果农在猕猴桃远未成熟时就早早采摘,一为能够早上市,二为能够耐储运。猕猴桃应当长到一定成熟度后再采摘,消费者买回家跟苹果放在一起,就会变成美味,而过分提前采摘的猕猴桃实际上永远都不会成熟。于是人们纷纷指责果农损人利己。

现在看来,果农损人并没有利己,提前采摘的猕猴桃败坏了消费者的胃口,很多人干脆不买猕猴桃,或者多花些钱买进口“奇异果”。有电视节目请来专家,教人们如何辨别猕猴桃的品种、如何避开那种提前采摘的,但如果吃猕猴桃变成这么专业的一件事,谁会去自讨苦吃?实际上不只果农利益受损,而是国产猕猴桃丢了市场份额,消费者也吃不到价廉物美的猕猴桃,果农与消费者两败俱伤。

对此果农难辞其咎,但光是责怪果农也不公平。在国内水果种植中,果农普遍处于这样一种困境中: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度很高,各种进口水果这几年攻城略地,留给国产水果的市场也不可谓不大,但相对于国产水果的产量,现在各地水果堆积如山烂掉的消息已经见怪不怪。加上国内水果种植公司化程度不高,分散的果农为了突围,就各种“剑走偏锋”,比如提前采摘就是其中一招。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果农不提前采摘,等大范围水果成熟,还卖得出去?

要消费者人人炼就一副火眼金睛不现实,人们能够寄望的,就是市场监管部门对水果市场进行必要监管。但问题一旦普遍起来,监管成本是相当高的,监管也会变得事倍功半。事实上,水果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远不如事前监管,也就是在水果种植采摘期,政府就应当以“适当的方式”介入,把水果施药、采摘、包装等环节“管”起来。

也不是要政府派人到农村去,而是从宏观上加强组织、指导和引导,一是推广“公司+农户”水果种植模式,二是广泛成立水果生产合作社、行业协会,把分散的种植户组织与管理起来。把果农组织起来,可以克服果农困境,挽回国产水果的市场声誉,重拾消费者信任。

振兴国产水果还必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这也需要国内果农的组织化、公司化。中国在苹果、桃、梨等很多水果产量上都是世界第一,大量水果集中采摘,不打开国际市场则难免会烂在地里。但国产水果被本国消费者嫌弃,还何谈走向国际市场?帮果农从困境中突围,也是增加国内消费者的福祉。

【编辑:姚昊 付豪】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