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下乡”再出发,今年9所高校积极加入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7日讯 长江日报记者27日从共青团武汉市委获悉,2018年“新青年下乡”活动已正式启动。参加活动的范围,在去年4所市属高校的基础上,扩大至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省部属高校。

去年,根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的工作部署,团市委牵头组织推进了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青年下乡”活动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引领百万在汉高校大学生亲近武汉、心仪武汉的有力抓手。

去年3月,活动率先在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4所市属高校试点,重点围绕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组织百余支高校大学生服务队与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等新城区的107个精准扶贫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开展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化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行动。

去年暑期开始,“新青年下乡”活动从进农村拓展到进社区、进企业,从市属高校延伸到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部分省部属高校。

截至去年底,13360名大学生参加“新青年下乡”活动,进村(社区)入户6788家,进企业25家,开展活动1567场。

本月初,2018年“新青年下乡”活动启动,4所市属高校的结对村,从去年的107个拓展到157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等9所省部属高校正式加入活动,与各中心城区(功能区)结对,开展进社区、进企业活动。

团市委介绍,目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已陆续通过座谈、问卷、入户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调研,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

踏上乡村的土地,知识真正“变现”

女大学生返乡种粮11年

机械化种田2万亩

胡丹在28亩荒山坡上建起了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加工大米,并吸收了下岗职工和当地农民30人到厂里打工。记者 李子云 摄

返乡创业11年,自创大米品牌,带动全村及周边村民增收致富。25日上午,黄陂区六指街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内,80后“创业明星”胡丹正在大棚里查看水稻育苗情况,“现在正值农忙时节,我每天都来这里看看。”

今年36岁的胡丹是六指街胡港湾村人,2004年从江汉大学毕业后,在汉口一家装饰公司当会计。2005年,胡丹放弃城里的工作回村创业,看到靠种粮为生的留守农民遭遇种粮难、卖粮难,胡丹决定办一家粮食生产企业。

创业之初,缺流动资金,胡丹通过第三方担保,筹到了360万元启动资金。2007年3月,胡丹在28亩荒山坡上建起了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加工大米,并吸收了村里农民30人到厂里打工。

为了拓展销路,胡丹几乎每天坐公交车到武汉各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挨家挨户递名片送样品:“开头真的很艰难,但是一想到我承载着家庭的责任和村民的希望,就咬牙坚持下来了。”一来二去,和客户成了朋友,胡丹慢慢做出了口碑。

胡丹的企业慢慢做大,原料供应不足,她琢磨开发荒地种水稻。2011年,胡丹首先将胡港湾村的1000亩水田进行了土地流转,用于种植优质水稻和小麦,带领60户村民成立了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胡丹又流转了周边的肖岗村、大堤村等6个村的农田。截至2016年,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从育秧、播种、收割到包装,全程机械化作业。

“科技种田留住了一批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的年轻人。”胡丹介绍,公司15位农机手、20位销售员及5位车间技术人员中,有大学生。

胡丹对未来有着美好构想:做美丽乡村规划,让合作社转型升级,将传统农耕和现代休闲体验相结合,打造水上游园、星级农庄、生态养殖园和观光绿道。

成片荒山设计成美丽新农庄

知识在乡村真正“变现”

2018年4月25日,图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同学正在观察树苗的长势。记者周迪 摄

把设想变为现实,将一片荒山规划成农庄,武汉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下乡为对口帮扶村当设计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乡村建设。如今荒山改造雏形显露,今年底开业迎客,预计可为村里一年增收24万元。

27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江夏区湖泗街道的山城村,1000余人口的村子以种植刺杉树为主。沿着村部以南、新修的水泥路走十余分钟,一大片土地里栽种着已剪过枝的果树苗,一排排树苗间套种着地膜覆盖的西瓜苗。就在数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齐腰深的野草。

村支书谢名家介绍,这里原本是荒山,约有120亩,村里想开发出来打造现代农庄,“但是我们不懂规划设计。”

今年36岁的李伟,是武汉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新与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师,谢名家向参与“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师生提出设计请求后,李伟带着7个学生帮村里做设计。

“第一次带学生来这里勘察,光走进来就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李伟说,当时根本没路,谢名家在最前面,走在前面的几个人手里拿着树枝把杂草赶到两侧,防止有蛇出没。一次次现场勘察,有的学生踏空摔倒,有的掉到水沟里,弄得半身的泥巴,但大家干劲十足。

师生们熬夜赶制设计图,有时忙到凌晨三四点,去年11月,初稿完成。

“起初我们的设计更偏向景观,村里则希望能实现更多经济效益。”李伟指着设计图纸解释,以前设计的景观较多,村里提出需要更大面积的果蔬种植区供游人采摘。原先设计的农庄道路为软基路面,还配有架空的木栈道,更具观赏性和生态性,但村子考虑到未来建设期和开业后方便车辆出入,最终改为铺设水泥路面。

团队组长何聪说,以前在学校埋头读和听,没有真正与实际结合。这次下乡实际操作,让大家发现,书本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并不简单。

在校大学生搭起跨境电商平台

要帮村民把茶叶卖往全球

陆琪琪和何紫芸两位在茶厂用互联网销售茶叶和茶具 记者 肖僖 摄

新洲区凤凰镇刘湾村,丘陵岗地上漫山遍野的茶园,绿油油的茶树长势良好。25日下午,正值春茶采茶季,武汉软件工程学院商学院大二学生陆琪琪、何紫芸赶到村里,实地查看茶叶基地的采摘和加工情况。“我们这里主要种植金观音,新茶采摘后,加工成高香型绿茶、红茶、乌龙茶,茶汤清澈,而且耐泡,有栀子花的香味。”茶厂负责人王家平现场热情推介。两名大学生此番前来,是为他们在国内一家知名跨境电商网站上开发的跨境电商店铺上架新茶产品做准备。

2017年,在参加全市“新青年下乡”活动过程中,在学院指导老师谢荣军的带领下,陆琪琪、何紫芸等一批大学生来到凤凰镇调研走访。他们了解到,茶叶种植已成当地支柱产业,一家生态茶业公司在该镇5个村流转土地3000多亩,大面积种植茶叶,年产近3万斤茶叶,产值超过千万元,带动当地约300户农民增收致富。

“我所学的报关专业,研究方向是跨境电子商务,就萌生了把村里的茶叶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往全球的想法。”陆琪琪介绍,茶叶在英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需求量较大,海外市场前景广阔。这个想法经前期调研、论证后,得到了学院及指导老师的鼓励。

去年底,陆琪琪所负责的大学生跨境电商团队,与当地生态茶业公司对接,今年3月,跨境电商店铺以企业账号的形式申请成功,陆琪琪带领团队对网店进行“装修”,设置个性化模板,设计店铺主页面,将拍摄好的茶叶、茶具样品图片上线,足足花了一个星期。

4月上旬,团队在正式卖茶之前,上架了茶业公司生产的50多套茶杯、茶具“试水”,其中一款售价12美元的不锈钢杯子一下子成了爆款,卖出了近200个,销售收入达2000美元。这当中,来自美国匹兹堡的一家客商成了最大买主。

“茶业公司的市场负责人专门给我们发了红包,夸我们做得不错。”陆琪琪高兴地说,接下来,待茶叶进出口许可证明办妥后,茶叶就可以在跨境电商店铺面向全球销售了。(记者胡雪璇 王晶 林敏 谭德磊 实习生张奔设 通讯员汤超 王志龙 缪璐 杨金生 程书雄 刘慧)

【编辑 张颖惠】


(作者:胡雪璇 王晶 林敏 谭德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