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时刻 | 江花

那段时间,我经常站在厨房看向窗外。那是一个十字路口,非主干道,平时有不少车辆往来,可能因为其中一条通向小区西门的道路是一截断头路,经常被来往者忽视,因而我们经常听到路口传来猛烈的刹车声。有时,也能从阳台窗口看见两辆停滞在路中央的车辆……可是那段时间,一切都安静极了。听不到刹车声,听不到疾驰的车轮摩擦地面的声音,听不到路人走过说话的声音,偶有鸟鸣,再是街角安置的一只喇叭,在反复播放:“大家不要外出!不要外出!……”这反复的播报声,让窗外空无人迹的马路更显空寂。窗外不见人影,所有车辆都安静地停在路边,偶尔我能察觉到其中一二辆的位置或朝向有所改变。安静的它们,被天光或是夜间的路灯照亮,散发着寂寞的光泽。人也一样。

那段时间,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看“全国疫情通报”,重点是湖北,武汉的,荆州的,顺带关注疫情数值波动较大的地区。我的亲人、朋友、师长、老同学大多在这两座城市工作、生活,他们同样经历了太多寂静时刻,而他们身处的寂静,仿佛在针尖上旋转,随时有跌落的可能,可以想见他们内心的惶惑与恐惧,还有疼痛。毕竟那时大家对新冠肺炎病毒——这在显微镜下呈现为诡异模样的微小病毒,所知甚微。无知,正是恐惧滋生的温床。

好在,有序的阻击逐渐形成,生活秩序缓慢地恢复,直到各地“解封”,武汉“解封”。国内的生活逐渐复原如常,哪怕新冠肺炎病毒那灰黑的影子依然如影随形,可人们似乎已习惯了与它对峙、相处。

可是,曾经的无边寂静所具有的重量,还存在于那些善思者的意识之中。

在那些寂静时刻,被迫面对外部世界非同寻常寂静的我们,同时也眺望着属于这世界的喧嚣。那段时间我喜欢翻看微博上一线医务人员写下的随感,他们不带矫饰地讲述着真实的境况、内心的感受。我看到防护用具长时间勒在医务人员脸上印下的深刻印痕,看到有80后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看到身体瘦弱的他们在搬运硕重的医疗物资,看到他们实在太累了就仰躺在座椅上小憩一刻,看到他们忙至深夜经过繁琐的消毒程序后才能放心吃上一碗热方便面,看到他们承受着随时可能被病毒感染的危险,而他们并没有百毒不侵的身体,也没有坚不可摧的心脏,他们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会恐惧,会惊慌,会崩溃痛哭,但他们选择站立在普通大众和病毒之间,站成了一道屏障。还有那些奔走在大小城区的志愿者,他们为居家隔离的慢性病患送药品,为寡居的老人购买生活用品,自愿免费接送上下班不便的医务人员……在这样的特殊时段,基于人心最柔软处的善意,人间值得的那一点暖意,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珍贵,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力量。或许,这些才是人类世代繁衍不息、社会生活有序运转的奥秘所在。

在那些寂静时刻,我拥有了太多静思自省的时间,一再地将目光回收,看向“自己”的内部,“自己”的深处。我对人世的理解好像变得和以前有了一些不同:原来真正可以建构这世界、可以拯救和抚慰人心的,不是怨恨,不是狭隘,不是彼此的冷漠隔阂,不是唇舌之刺,不是武力枪炮核武器,而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善意、体谅、包容和相互扶持,是自然与万物的和谐相依、互爱共存。

与寂静时刻相宜的,还有写作。那段时间,因事务繁忙写作停滞数年的先生,每天按时作息,端坐在书桌前敲击键盘,一口气写下了8万多字散文。而我,也完成了两部小说。写作小说已有十多年,因为尝试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去推想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或是不为,推想他们的命途被悬置在刀尖上的时刻会怎样去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我试图站在他们的角度、立场去思考,帮他们在众多选择中挑选出某一种,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给予不同人物均等的共情与理解……不知不觉,我变得比以前的自己更宽容、平和,也更有耐心。这种耐心,是写作多年的馈赠,在那一段高频的寂静时刻,得到了进一步提纯与淬炼。面对写作时,捕捉素材的耐心,观察他人的耐心,构思的耐心,斟词酌句的耐心,修改文本的耐心,等待的耐心;面对生活时,那些纷纭而来的人与事,那些突袭而至的意外,那些得到或者失去、欢欣或者伤痛,等等的耐心。而这份耐心,会影印在我的作品中,反哺我的作品。

那一段寂静时刻已成远景,世界复归喧嚣,我能确知的是,我需要一遍一遍提醒自己,那些在寂静时刻感知的、体悟的,而不是陷入又一轮的遗忘与狂妄而不自知。

(王芸)

【编辑:付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