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常青花园:一个超大社区的治理样本

东西湖常青花园社区全景图。 徐一帆 摄

“平时没事,我就爱在小区楼道的‘公共客厅’坐坐,跟邻居聊聊天。”提起常青花园,居民杨慧敏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大家庭”。

第六社区是常青花园新建成投用的高楼层住宅小区。社区居委会以“家”为主题,将社区内的19栋住宅楼28个单元的一楼楼道打造为楼栋居民的“公共客厅”。在这个“大家庭”的“公共客厅”里,桌椅沙发一应俱全,图书漂流的书架上,正摆放着杨慧敏从自家抱来的58本书。

在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的常青花园社区,这样的“共创”角落并不鲜见。户外的“公共客厅”装修,居民自发去“监工”,楼道的“公共客厅”里,党员中心户带着大家一起商议小区的公共事务,随处可见的凉亭、小广场,则是文艺骨干发挥的“舞台”。

这个聚居了12万常住人口的超大社区,以其特有的“治理经”,构建起了一幅和谐幸福场景。

位于常青花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儿童游憩区域。徐一帆摄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

构建群众自治圈与社会共治圈

不断完善“常青治理”的群众参与体制

“遵法守规家则旺,清风正纪国必兴。”在常青花园第三社区法治文化长廊的法治亭上,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社区书记白宓自豪地介绍,对联是社区居民陈本立老人创作、俞东传老人书写的。

整个长廊的主体设计和氛围营造均源自社区居民的自发倡议。“在建设过程中社区担当引导者和参与执行者,把主动权和决策权都交给居民,通过群策群力,建设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户外‘客厅’。”

居民在常青花园第三社区法治文化长廊散步。徐一帆 摄

当时,居民代表们通过多次会议,商讨出“装修”方案:长廊全长36米,配套法治亭、法治景观石等景观小品,并预留一定空间,供居民平时开展文化活动。从细微处,居民收获了参与社区治理带来的好处,这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通过完善群众参与体制、社会组织协同体制的方式,常青花园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和制度执行力。

今年年初,改造好的第三社区芙蓉村小花园,也诞生于居民的“自治热情”。小区建成20多年,花园里的道路已破败不堪,当初铺就的鹅卵石小径,也坑坑洼洼,因此居民多次向社区反映,希望能重修小花园。去年10月,社区居委会在社管办的支持下,争取到专项建设资金,对小花园实施升级改造。

“这对芙蓉村的居民来说是件大好事,但好事要办好,却没那么容易。”芙蓉村党支部书记马灿奎说,小花园处于村内中心位置,为期一个多月的封闭施工会给周围居民出行造成一定影响,有居民对此并不理解。

对于个别意见较大的居民,马灿奎采取逐一上门做工作的方法;社区网格员同步收集居民意见,并及时给予回复。

随后,召开芙蓉村支委会,居民建议一一收录。“居民的理解支持,让大家的干事热情更高了,连改造后如何利用小花园开展活动都商量好了。”

正式启动施工后,居民又当起监工:项目每天进展怎么样? 施工方是否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施工程序是否到位? 有没有偷工减料的情况?施工期间,马灿奎还约着社区工作人员和下沉党员一起查看施工进度,与工人现场进行沟通。

就在春节前,芙蓉村小花园改造项目全部完工。道路新铺红色透水砖、更换安装新的休闲椅、翻新纳凉亭、配置健身器材无一不是群众共建共享。

居民在改造后的芙蓉村小花园锻炼。 刘斌 摄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法治、德治、自治、智治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3月开学季,早上7时,正是常青树实验学校门前路口的行车高峰时段。

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交通大队三中队队长涂明泽,准时出现在常青树实验学校门前上岗执勤。据悉,为促进平安校园建设,常青花园社区“警校家”三方联动护学活动按照“一校一方案”的模式,为各个学校量身制定了交通安全设施优化提升方案。

涂明泽介绍,常青树实验学校与居民区距离较近,小区居民一直被小区周边道路乱停车所困扰,混乱的停车秩序严重影响学校师生与小区居民的正常出行。去年9月,社区居委会积极与社管办、区交通大队、学校联系协调,实地勘察测量道路,统计分析车辆流量,专门制定停车设施提升优化方案,重新规划周边道路停车位,补齐了消防通道禁停区标线、标牌,困扰校园和小区多年停车秩序乱的问题就此缓解。

常青花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警方在内的辖区单位是常青治理重要一环。在大社区管理中,既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也要依靠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展开,团结下沉党员、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建共治。

“入夜灯暖心柔,挥笔点语良久。字母飞舞满天,宜教宜适成就。下沉,下沉,为民教子风流。”这首词出自常青花园第三社区兰苑村老党员王泳生之手,为该社区下沉党员、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教师尤明俊点赞,感谢他自编教案,为社区的孩子们开设周末英语课堂。

“尤老师在兰苑村是出了名的‘学问家’,他主动提出为社区小学生讲授英语课,家长们都很开心,抢着帮孩子报名参加。”兰苑村党支部书记卢秀荣说。

在常青花园,新老党员结对合作,“党员常青”精神不断传承,合成一股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据常青花园社管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常青花园共有下沉党员2926位,这些在职党员亮明身份后,结合个人职业优势引入资源,为居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在我们社区,就有法安法律服务队、立德教育服务队、绿色家园服务队等多支专业化的队伍,这些队伍是我们开展各类活动的强大‘后援团’。”第三社区书记白宓介绍。

在社区老人面临“数字鸿沟”难题时,常青花园第四社区下沉党员主动成立了一支“IT智能帮帮团”,主动上门为老人更新智能手机,科普智能家居使用方式等。

“‘IT智能帮帮团’虽然刚成立不久,但是有的团队成员已经为社区提供服务超过一年了,还在不断吸纳更多新成员。”社区书记张芳说,疫情期间,社区志愿服务团队中涌现出了一批“IT达人”,他们自主研发设计的“机器人自动呼叫小程序”3月初上线,帮助居民有序领取线上团购的物资。“这款智能呼叫系统和志愿者团队,当时还被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党员亮明身份,主动发挥所长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搭建居民建言平台,让居民充分参与公共事务;居民踊跃参与公共议题,主动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社会力量主动参与、融入,共同构建起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也催化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以规则和情感为纽带的“新熟人社会”,逐步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温情社区。

优化社会治理层级功能

服务管理重心下移到“基层桥头堡”

楼栋治理成为“常青治理”新支点

“晾晒场旁边有个破损井盖,存在安全隐患。”

“4栋3单元侧面道路拐弯处有个石块,很多业主的车在这里被剐蹭过,有没有好办法解决?”

去年12月底,一场热火朝天的议事会在常青花园第一社区开展,参与会议的居民都踊跃提出了自己观察到的问题。不到一周时间,来自东西湖区城投党支部的下沉党员向磊,就带着维修人员来到了第一社区。

不久后,晾晒场破损的井盖换了,周围还铺上了新的地砖,拐角处的石块也变成圆形,开车出行再也不会被剐蹭了。

“议事会就是居民的家常会,不拘时间地点,大家畅所欲言。”常青花园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夏依介绍,“社区了解居民诉求后,会协调多方资源解决难题。”

常青花园的议事会也像一场“头脑风暴”,为社区治理提供更“合身”的方案。

常青花园第二社区下沉党员在小区内新划“文明行车引导线”。

在常青花园第二社区骏岭小区,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教师张萍一结束周末的休息就马上赶回小区,她急着和“停车治理小分队”的队员、物业工作人员一起,引导小区车主有序停车。

停车难题是许多老小区共同面临的困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二社区组织了熟悉小区情况的下沉党员、居民小组长、党小组组长等,多次召开“楼栋党员议事会”,由大家“头脑风暴”提出解决方案。

骏岭小区组建了“停车治理小分队”,由下沉党员与物业进行协调,在小区内增加了“文明行车引导线”。大家轮流对小区行车进行指引,引导车主按照新划的车辆行驶引导线规范行车、有序停车。

在常青花园第五社区,银发党员徐金梅带领的“爱心帮帮团”,也一直是楼宇1128户居民心里“最亮的星”。疫情期间,在徐金梅带领下,年轻党员倡议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其中不乏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参建骨干,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闪光的背影。

“单元楼栋的治理,放大后就是社区治理。”常青花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常青花园通过建立“社管办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上下联动党建核心轴,吸纳辖区内企业、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并对633名党员中心户挂牌,织密“社管办—社区—小区—楼栋—党员”五级党建组织网络。

这种将社会服务管理的重心下移到楼栋、触角延伸到家庭的机制,不断发挥着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作用,密切着最小单元的社会成员联系,使社区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楼栋治理已然成为撬动社会治理的新支点。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优化社会治理层级功能,常青花园依靠党员的带头作用,基层红色细胞的感染力量,让共治共建内化为居民的自觉行为,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超大社区的治理样本,使主动担当、守望相助的风气在这里蔚然成风……

(统筹:齐曼 宋会林 撰文:刘芳 朱邈)

【编辑:张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