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力量下沉变“坐诊”为“巡诊”……汉阳这样破解社会治理短板

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3日讯 2月26日,汉阳召开全区大会部署多元解纷工作。以多元解纷为突破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创一流“平安环境”,让企业、群众在汉阳安心、舒心、放心,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法治保障。

图为调解现场,当事人签字确认调解书。 周锐供图

会上,发布《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汉阳实践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四大项“十五条”规定。

规定有哪些亮点?能破解哪些治理痛点?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哪些新气象?连日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深入汉阳多个部门、街道、社区看变化。

五级“指挥中枢”破解“散、弱、小”短板

多元力量整合,是《方案》的核心关键词之一。

在以往矛盾纠纷化解中,往往出现调解力量“散、弱、小”等短板。如,社区烧烤店油烟引发邻里纠纷,需要城管、市场监管、司法等多种力量联动化解,但以往各个力量很难形成合力。

汉阳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破解“散、弱、小”短板,汉阳通过党建引领,把各种力量拉在一起,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五级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指挥中枢”,变成多元解纷“大联盟”,实现多元力量整合,达到“指挥中枢吹哨,多元力量报到”效果。

区级组建区域调解“大联盟”,各街道组建调解“指挥部”,各社区组建调解“作战室”,各小区组建调解“桥头堡”,各楼栋组建党小组“前哨岗”,分级发挥职能作用,分类化解和处置各种矛盾。

居民扫码就能找到调解员

汉阳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周锐向记者出示了一组矛盾纠纷化解数据。今年2月,汉阳区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近600件,其中形成调解卷宗的只有100件,口头调解成功的近500件。

周锐解释,“能口头调解成功的,说明矛盾纠纷发现及时,调处高效。约80%的纠纷在社区就能解决,这得益于解纷力量的下沉。”

“抓前段”“就地化解”,是《方案》的又一核心关键词,旨在推动更多解纷力量向“最后一百米”延伸,达到矛盾纠纷化解“快”的效果,达到“小事不出小区”的目标。

如,推动下沉街道的城管、司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全部进入小区网格;由网格员、楼栋长、居民代表等组成“红色知音邻里调解志愿服务队”,常态化进楼栋、进家庭;预计到今年6月,全区489个小区全部建成“红色驿站”,让小区居民形成“有事心中不乱,去找红色驿站”的共识,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今后,下沉的解纷力量还将进一步“把根植在群众中”,变“坐诊”为“巡诊”,了解居民需求,全面掌握社情民意。

此外,汉阳还将在现有微邻里平台集成全区统一的调解系统,设置报事、分派、处理、评价等环节。在小区张贴二维码,群众扫码就能找到“调解员”,上网就能看到调解处理进度、处理结果。

一声“哨响”吹来多路服务力量

多名员工与企业发生劳务纠纷。汉阳区二桥街调解“指挥部”迅速回应,一声“哨响”,区劳动局、街公共安全办、辖区司法所、派出所等多种力量迅速集结,通力合作,短短两天,纠纷得到化解。

纠纷情况掌握准,化解快,正是街道调解“指挥部”彰显威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方案》给汉阳基层治理带来新气象的一个缩影。

二桥街司法所所长王学锋最能感受这种新气象,司法所是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力,但很多纠纷仅凭一家之力很难解决。“现在有了指挥部,大家劲往一处使,靠的是工作机制。”

这种新气象不仅出现在街道,还出现在社区、小区、楼栋。

龙湖东岸社区调解“作战室”的“哨声”由社区书记陈念吹响后,辖区共建单位武汉致远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区水务局、街道公共管理办等力量迅速在小区集合,现场办公,老旧小区排水难引发的纠纷很快平息了。

由网格员、楼栋长、居民代表等组成的2198名“红色知音邻里调解志愿服务队”,已深入到各小区楼栋,正在敲开居民的家门、心门,及时化解群众烦心事。(长江日报记者贾雪梅 李慧紫 通讯员王晓军 梁蜜 张景一)

【编辑:刘艳】

(作者:贾雪梅李慧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