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线上是“网红食品”店,线下成了“黑店”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一边是各种“网红食品”“网红饮品”热销,一边是各种网络提醒,提醒人们“这些网红食品千万不要碰”“购买网红食品需谨慎”。原因是,加工这些“网红”食品饮品的环境堪忧,这些食品和饮品卫生是否合格是一个问题。

近日,北京某电视台记者卧底某网红饮品店,发现“新鲜”饮品内幕,印证了很多人对“网红食品”的印象:店员直接用手把茶包里的汁液挤到杯子里备用,连她自己都直呼恶心。店里摆放了很多新鲜的水果,但这只是摆设,真正用来榨汁的是下面那些发黑变质的芒果……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发现,自己的单位斜对面、小区门面中有专门从事网购食品、饮品加工销售的店铺,只见“外卖小哥”在那里进进出出,不见附近居民哪怕光顾一次。这些网购食品饮品店的目标客户就是陌生人,他们压根儿就没准备吸引熟人,更不在乎有没有回头客。而熟人看到这些店铺内乱七八糟的卫生条件,不可能云享受消费的便利。

电商平台完美地实现了供需对接,给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双向便利,本是大好事。但时下专门从事网购食品、饮品加工销售的店铺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它们甘愿舍弃身边的消费者。从常识常情来看,实体店当然是网上网下顾客都要抓在手中。很多小商店都在从事“混业”经营,比如水果店卖上油盐酱醋,药店销售饮料、护肤卫生用品等。而“网红”店拒“实体”消费者于千里之外,就有些反其道而行之,实际上很不正常。

现在看来,这类“网红”食品饮品店很可能就是一种“黑店”。他们降低从业的食品卫生标准,进一些有问题的原材料,加工销售很可能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饮品,把它们卖给不明就里的消费者。网络销售这种模式,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可以依靠信息不对称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警惕,二是消解了从业者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随着大量此类负面案例的曝光,针对这种专门面向网端消费者的店铺的监管应当提上日程了。网络销售模式对商家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消解,只能用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监管来弥补。

事实上,电商模式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不仅仅是一种“可能”的风险,这种风险其实是实实在在的。近年来,国务院强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创业者可以先办营业执照再申请行业监管部门的从业行政许可。而有些电商根本就是无照非法经营。比如近期有一家叫“盒子实验室”的淘宝店铺,生产一种“网红”蛋糕,多次导致消费者腹泄,最后媒体调查发现,其挂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系伪造。

网购号称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它以最低成本把供需双方撮和在一起,堪称商业模式的一次革命。但正是因为消费者与商家不见面,监管显得更加必要而迫切。政府推进的“先照后证”商事制度,放开事前审批,而强调事中监管与事后问责。对于那些专做网上生意的“网红”,监管不能有须臾缺位。特别是食品安全关乎人身安全与健康,“网红食品”应当好好研究研究。

【编辑:朱艳琳】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