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小学校长:增加获得感帮孩子与手机适度共存 | 校长读书会



新城小学校长许海艳。通讯员李哲 摄

2月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孩子使用手机一直是家长头疼的问题,如何让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3月6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小学校长许海艳做客长江日报校长读书会,分享她读《正面管教》一书的所思所悟,并结合自己育儿的经历总结出帮孩子与手机适度共存的方法。

   言传身教适度与手机共存

读书会一开始,许海艳分享了一组令人咂舌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的手机网民总数已经达到9.85亿人次,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6小时,相当于每天都会花4个小时左右在手机上。

“有的家长靠严厉凶狠的方式管住了手机,一路连打带骂、监督、惩罚等方式,把孩子送进了大学。没想到孩子报复性反弹,沉迷游戏,不务学业。所以我们在平常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言传身教,通过教养方式传递给他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

许海艳分享了自己孩子的故事。上小学时,男孩子都喜欢玩QQ飞车,同学之间也会交流。“我采取的方法是控制时间,周一到周五坚决不允许碰电脑,周末两天可以各玩一个小时。我每周日晚上把游戏卸载,当时网速很慢,重新下载游戏得花很长时间。就这样坚持了6年。”

到了初中,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儿子想玩游戏不再开电脑,而是用爸妈的手机。一个周末,儿子出去打球,同学发信息问“过来了吗”,她发现儿子QQ没有退出,而对话框里竟有半夜12点多钟的对话。昨晚并没有给手机他玩,她想了半天回了句:“他已经在去的路上了。”半小时后,儿子匆匆赶回来,她没主动提及。儿子却主动交代手机是打球时捡的,然后从房间里拿出一部屏幕摔得粉碎的手机。她并没有惩罚,还是按原来的规矩每周什么时间可以玩手机。此后再也没出现类似的状况。

帮孩子建立获得感和价值感

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做到和善而坚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是无条件的爱,建立归属感,同时又要确定边界。在教养方法上,要做到长期有效。再过个10年,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够用合适的方式处理解决问题。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物质非常充裕的时代,想吃什么玩什么,立马就能得到,所以对啥都不稀罕。第二个是生活太智能了,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得到很多想了解的东西,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以及努力后的获得感不够。

《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说孩子要具备七种能力和技能: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价值的感知力;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控;善于与他人合作,在沟通协作、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具备这七种能力,会为孩子的一生打下牢固的基础。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父母像是孩子的导游。要做到既要有边界,同时又不能那么严厉,用惩罚的方法吓到他。”

  智慧陪伴养成作业好习惯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学习,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品质的成长。许海艳采用了智慧陪伴,作业定时、质量定标、任务定量,帮助儿子养成作业的好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作业很磨蹭。开学第一个月,许海艳陪着孩子一起做作业。作业前先去洗手、上厕所、吃东西、喝水,把外围的事情全部搞完。她拿出秒表,卡时间做口算。每隔三四天,就会夸奖他,速度提高了又进步了。三个以内的错误,订正就可以了,三个以上的错误需要重做一遍,和孩子事先约定好,但不采用约定之外的惩罚。最后是任务定量,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后,就不要再加码。“扪心自问,你们在单位上班,刚刚完成一个任务,结果领导说你做得太快了,还夸你能力很强,再给你一个任务。你会不会绝望?让孩子多游戏多活动多阅读,他其实可以收获得更多。”坚持了一个月的陪伴后,儿子做作业就再也不用她陪伴。

(长江日报记者杨幸慈 通讯员陈婵)

编辑:舒筱】

(作者:杨幸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