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干预约死?对话希望24热线:一停、二看、三听、四陪、五治疗

5月25日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525”谐音“我爱我”,目的旨在倡导社会关注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醒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持续上升,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15岁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在搜索引擎上,当键入“自杀”等相关词时,网页会置顶众多自杀干预热线的电话,写着:“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总有人守护着你。”

希望24热线是其中之一。它是一条专门面向企图自杀、有抑郁倾向的人的生命援助热线,被视作“生命守门人”,同时也是折射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面窗口。

近年来,为心理健康问题所困的人群呈现出哪些变化和特征?如何能对有自杀倾向的人进行有效干预?九派新闻采访了希望24热线创办人、台湾心理专家林昆辉、希望24热线秘书长倪文萍,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解答。

林昆辉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每个有自杀念头的人,其实都有“六变三托”的征兆,即性情、行为、花钱、言语、身体、环境的改变,以及托人、托事、托物的行为举止。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成为自杀危机干预的志愿者,挽留住身边的生命。

以下是对话内容

九派新闻:希望热线目前接听量是多少?热线员数量有多少?

倪文萍:截至目前,十年来总计接听量为42万通,其中高危来电占比8-9%。面对高危来电的案例,希望热线会设置报警流程,阻止自杀行为。

希望热线的接线员在职有400名,在逐渐减少,这也和其他热线机构增加、疫情间培训减少有关。

九派新闻:来电人群会呈现什么样的特征和趋势?

倪文萍:来电数据统计表明,18-30岁之间的人群占比最大,而就职业来看,在校生(含初高中、大学)最多,占比约45%,其次是白领。在校生来电量一直是最多的,但趋势表明,他们占比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九派新闻:他们咨询得比较多的问题有哪些类别?

倪文萍:从我们接到的来电内容来看,就2022年来说,有自杀倾向的来电者的问题类别排前三名的是:人际冲突、残病和自我成长。就2023年目前的数据来看,关于人际冲突的问题还是最多的,并且数量在不断上升,占比约26%,围绕残病的来电内容减少。

九派新闻:除了电话干预,热线此前还尝试过哪些其他的方式?

倪文萍:也有过,2017年以前,我们在微博上专门设立了干预人员,进了很多约死群。那些群都很小,比如三四十人、一二十人,而现在的约死群都比较大,多是超过100人的群。约死群有一个特征,它是只要你进去说了正向的话题,或者正向引导,基本都会挨骂,会被踢出。

后来,我们转向了公众号,在热线公众号下面建立心理援助社群。社群里,每天都有老师在值班,就跟热线值班是一样的。比如有人发自残自虐的照片,或者需要心理疏导,老师们就会挨个进来“托”,托住他的生命。但是因为群里经常会出现一些自杀信息,比较敏感,目前因为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关闭。

九派新闻:此前,“约死群”也引发了社会关注,这些群体里的成员有什么特征?

林昆辉:他们大多彼此不认识,在网络上相互约定,彼此间不想透露太多的个人信息。但群成员的增加,以及自杀计划的确定和执行都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在这个相对复杂的沟通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有人退出的情况,并且这一部分人群可能会选择向外求助。

因为出现这些变动,所以又会出现两种特别的情形。第一,因为他们不太认识,职业也各有不同。他们会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去询问跟自己不相关的生活事务或是职业工作的内容。比如一个大学生开始好奇业务员的工作,而他身边可能没人做过业务员的工作。

第二是请长假,出远门。其中,有人会开始“六变三托”(六变为性情、行为、花钱、言语、身体、环境的改变,三托为托人、托事、托物),开始做自杀计划,做完以后就开始托人托事托物。

九派新闻:如果发现了身边有人加入了约死群,或有自杀倾向,应该如何应对?

林昆辉:此前我们有对约死群的自杀干预做出过协助。曾经有个人打电话来,说他的朋友有自杀想法,后来我们找到那个人后,他说自己已经不想自杀,但是他们有相约自杀的计划。他告知了我们时间、地点、人数,但他不知道那些人的真实姓名。之后我们找了当地的心理学会会长帮忙,联系到警察,在火车发动前就截住了他们。

而要做自杀法治守门人,就必须学会危机干预五法宝。即“一停、二看、三听、四陪、五治疗”。如果身边有人出现自杀情况,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应对。

停是指把注意力停放在身旁的高危险族群,看指的是自杀危机的九大征兆,六变三托,改变的强度愈大,异常的项目愈多,就是已经萌生自杀动机,如果连三托都有了,就是已经进入临终安排的高危险期。

听,是指注意去听高危险群的人,在不同时间对不同人是否都说着些相同的话。

陪伴,陪同,不仅仅指的是作为“守门人”的陪同,而是要在通报对方家人或者警察之后,实施的“陪同”计划,目的是防止对方发生过激高危事件。

治疗是最重要的一环,陪同只是限制他自杀的方法,并无法消除或减弱当事人自杀的念头。只要念头在,随时都可能变成行动,所以还要积极就医。

(九派新闻记者 万璇)

【编辑:姚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