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大教授蒋南平:扎根生活,观察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中国经济新现象

从事教学科研30多年,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蒋南平的生活里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便走在路上、坐着吃饭或是看影视剧作品,他也在思考不同现象背后蕴含的经济学问题。

在国内,蒋南平是较早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学者,用一系列研究和著述描绘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过程。在他看来,尽管现代经济学理论主要发源于西方国家,但因为少了“人民”这个基本方向,所以经济社会矛盾重重。“而真正为了人民,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并且是可以被许多国家借鉴的。”

蒋南平。本人供图

工科人才“转行”当上经济学教授

蒋南平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家里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他从小就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恢复高考后,他在考前一个月“突击”复习,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后以高分考入大学,并在毕业后留校工作。

本科阶段,蒋南平原本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但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改革开放的大潮,让他逐渐意识到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此,他开始转而攻读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当时学校觉得我已经是机械制造方面的人才,还多次劝我安心工作。”蒋南平笑着说,但当时的他已经下定决心,最终还是选择了“转行”。

由于本科期间没有基础,蒋南平从硕士阶段就没有了双休日、寒暑假的概念,平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一门心思补习经济学基础。

“我对经济学的研究,其实也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蒋南平对记者说,现在他所从事的研究,首先是出于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比如有些经济学观念或是理论不妥,甚至会影响到政府决策,最终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损失”。

在西南财经大学食堂里,经常能看到蒋南平“孤零零”一个人吃饭的身影。对此,蒋南平“解密”说:“实际上这时我多半是在思考问题,就比如经常有人看到我独自散步,其实我很可能是在构思一篇论文的框架。”

从生活中找“选题”,捕捉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

30多年来,蒋南平对经济学的钻研从不停留在对经典著作的研读,而是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寻找“选题”。

研究经济问题,深入农村和企业更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多年来,西南一些省份,尤其是四川的凉山、甘孜等地的一些乡村,是蒋南平比较固定的调研基地。此外,蒋南平和他的大哥、大姐以及妹妹都曾是下乡知青,他们曾经待过的地方,现在也成了蒋南平常去关注的地方。

近年来,蒋南平始终活跃在教学一线,有不少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也成为他收集资料、数据的帮手,他自己打趣说:“所以我常常觉得,在教学一线还是好啊。”《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研究》等论文,正是出自蒋南平的大量调研实践。

除此之外,蒋南平还习惯于在生活中找课题。闲暇时间,他常会看一些生活类题材的影视剧。“生活类的电视剧,里面少不了经济生活的真实元素,这对我的研究是有帮助的。”

无论看剧还是逛街,蒋南平都很注重观察其中的经济现象,尤其是现有理论无法解释和概括的新现象,将之作为他研究的切入点。“这些小课题积累多了,自然就可以进行大课题研究。”

蒋南平撰文表示,改革开放后,有些人出现照抄西方经济理论、奉西方经济学为圭臬的倾向,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教训值得经济学界认真研究和吸取。

经济学理论要坚持“为了人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是蒋南平比较重要的学术专著。该书详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以及实践成果,并前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蒋南平说,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完成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奋斗目标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经济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经济学必须跟上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攻坚克难的经济改革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蒋南平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过程。

他谈到,反思西方经济发展不难发现,西方市场经济在最近30年的发展中总是摇摆不定,或过度国家干预,或过度自由市场,始终都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存在的基本矛盾。

根源是什么?蒋南平表示,西方经济学理论少了“人民”这个主方向,“所以哪怕英美这些国家,所谓实现了现代化,现在看来也是矛盾重重。如果不是为了人民,再先进的理论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蒋南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同样有目共睹,证明了其真理性。“我想这不仅可以带领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蒋南平。本人供图

(蒋南平简介:蒋南平,男,1956年生,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后,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经济学家》编辑部主任。从事教学科研30多年,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资本论研究、中外经济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及地方企业课题40余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等;出版专著十余部,主要有《知识资本论》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要有《怎样看待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研究》等。)


(长江日报记者邓小龙)

      【编辑:舒筱】


(作者:邓小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