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会在华师举办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6日讯(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肖夏)5月4日—6日,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学术研讨会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并《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纪念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国内外百名学者云集华中师范大学进行讨论交流。

来自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与会,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批评范式,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等问题展开交流与对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胡亚敏教授认为,数字化的“读网”时代不仅为阅读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悄然改变了读者的感知方式和思维习惯,并使文学批评活动具有了及时性和交互性。具有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生产能力的“读者自主性”成为“读网”时代对读者的基本要求。“读者自主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在数字媒体时代对阅读的理论贡献。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并昭示文学批评的未来走向。

学者们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需要在中国语境中发现新问题,从批评范式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形态;也亟需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更多地介入批评写作,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现象,以促进中国文艺批评的繁荣和发展,并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单位,自1978年12月该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率先成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并成为驻会单位以来,文学院一直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马列文论选修课、必修课,文艺学学科已形成一支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高效团结的队伍。以胡亚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已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编辑:刘派】

(作者:杨佳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