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疫苗的监管非常严格,不必有无谓的担忧,张文宏团队回应热点

摘要:学习读书会聚焦“被疫情重塑的世界”

被疫情按下暂缓键的世界何时重启?未来人类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围绕新书《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3月19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等嘉宾相聚今年“学习读书会”首场线下活动,共同探讨被疫情重塑的社会,回应当下社会热点议题。

“我查了一下数据,今天全球确诊人数是12227万人,死亡人数269万人。大家还记得去年今天的数据吗?”一开场,高晞抛出了一个难住现场读者的问题。“一年前,大家看到全球疫情数据的心情是紧张的。一年后,大家似乎不那么关注疫情数据了,而是非常关心疫苗。”

《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中提到,英国流行病学家威廉·法尔首次将统计学运用到医学上,将统计学转变为当时医学专业最强大的流行病学工具之一。他利用数据统计测量一系列传染病的死亡率。在此之后,数据成为疫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们被数据所困扰或把数据作为唯一可信赖指标时,要回到历史源头想想,是谁创造了这个方法?不是数据改变了我们,而是疫情改变了我们。”高晞说。

要不要接种疫苗、接种哪种疫苗?王新宇医生认为,不论是传统的灭活疫苗,还是mRNA疫苗,能接种的尽量接种。“首先,传统的灭活疫苗技术已经很成熟,安全性也较高,是比较可靠的。其次,疫苗的作用在于防护,建立屏障。如果达不到相当的接种率,无法建立起免疫屏障。最后,中国对疫苗的监管非常严格,不必有无谓的担忧。”王新宇提醒,虽然每种疫苗都会有相关数据,比如保护率多少,但因疫苗的研究、针对的人群、环境等因素不同,不能简单地用“保护率”进行对比。

信风科技创始人兼CEO陈剑与张文宏团队共同研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预测模型、疫苗交付模型等。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大规模接种疫苗是当下全世界最迫切的。“对比下来,中国的疫苗技术很成熟、很安全,而且现在不是对疫苗挑挑拣拣的时候。”陈剑补充道。

疫情严重时紧张、焦虑、恐慌,疫情过去了又开始轻视,很多人循环经历着这样的心理变化。谢斌教授认为,疫情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疫情,其他变故也会引起心理问题。他提出,不仅要给身体打疫苗,还要给心理“打疫苗”,平时就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即心理韧性,包括对未来的预判能力,而不是疫情来了再去防范。

“就像我们现在要打疫苗一样,也应该开发‘心理疫苗’。这是一整个系统的问题,不是靠一个片剂就可以解决的。”谢斌认为,除了个人,社会也需要提升心理韧性,建立起强大的社会心理支持网络。“哪怕一个人被闷在家里,有亲朋好友可以保持联系,心理韧性也会得到提升。另外,我们要通过科研,提供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务产品,让有需要的人及时得到帮助。”

谢斌说,每一场疫情都会对人类的心理产生影响,恐慌、焦虑等反应被刻进人类记忆的深处,甚至被写进遗传密码,成为人类规避风险的本能反应。正如张文宏教授在《流感大历史:一部瘟疫启示录》的推荐序中所说:“人类的发展历史始终是和传染病纠缠在一起的。我们既不应该过于自信,认为人类已经具有征服所有传染病的能力,也不应该过于悲观,认为新的传染病会征服人类。面对传染病,多了解一点传染病的历史,我们将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现在正在流行的这场传染病。”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