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技工荒关键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抢抓春光忙生产!春节一过,从四川到广东,从云南到福建……一趟趟务工专列、返岗专机、定制专车再次忙碌起来。接回老员工,迎接新员工。对不少企业而言,开工后的头等大事便是招聘,招聘过程中,最短缺的便是高技能人才。人社部数据显示,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也就是说,一名技术技能人才至少对应2个岗位。(3月19日《人民日报》)

近些年来,随着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产品、新设备的不断引进和更新换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不,日前,人社部公布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冶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工、金属热处理工等岗位纷纷挤进榜单。其中,钢筋工、机修钳工、纺织染色工等岗位短缺程度持续加大。

为何一方面是大量高校应届毕业生一岗难求,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于高技术工人求贤若渴,结构性用工荒越发突出呢?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因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歧视,宁可选择再复习一年也不愿意上职业院校;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应;有用人单位不注重职业培训,员工本人不注重学习也有关。但笔者认为最主要还是人才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正如一些接受采访的专家所指出:要破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除了抓好政策落实,还要破除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因为“当前,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比,技能人才仍存在待遇不高、获得感不强等问题。特别是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尚未根本转变。”

殊不知,随着我国发展质量效率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及今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这就需要各地在抓培训、多培养,增加技能人才供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并强化激励保障,不仅要提高技工岗位薪酬,还要畅通高技能人才多维发展通道。真正让高技能人才在生产生活地感受自己既有“里子”(待遇高),也有“面子”(得到社会尊重)。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源头破解技工荒,不断壮大技能型人才队伍,既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利国、利企、利民的大事、实事、好事。期待各地不折不扣地把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和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规章制度落到实际工作中去。只有通过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等,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来激发更多年轻人去上职业院校,去当一名高级技术工人,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刘纯银)

编辑:钱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