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做“加”法,生态文明得“乘”效

龙虎网讯(记者 宗蒋)“我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水稻。”孩子们聚在一堆,小心翼翼地捧着种子,像手捧“宝藏”一般种进了土壤里。种子落地,天地见绿,这场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联合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与拉萨路小学共同开展的“生态向学”活动,让成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亲手播种水稻种子,亲眼见证水稻成长,亲笔记录水稻一生。

“生态+” 自然教育走进小学校园

“关注生态,释放好奇,触探自然。”活动现场,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第一书记姚建军对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从生态着眼,向自然靠拢,这是环境教育的初衷与期望。没有课本,没有教条,孩子们成为环境课堂的“主人翁”,用手去触摸一粒种子的质感,用心去感受一个生命的成长。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第一书记姚建军)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以中小学课堂为“大本营”,打造出“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网红绿标”,让孩子们充分感受环境教育的美好,自觉守护美好家园。活动现场,孩子们的家长也参与其中,站在孩子们身后,带着好奇的目光观摩水稻的种植过程。“别说孩子了,我也没有亲手种植过水稻。”已经30+的爸爸们一改往日的粗犷形象,仔细的捧着种子埋进土壤里。

从年幼的孩子到孩子们家中年轻的家长们,“生态+”学习引发出的是探索的兴趣,种植下的环保的理念。“绿色,是教育的底色,更是教育的特色。“拉萨路小学校长严谨对环境教育表示出极大支持与认可。

(拉萨路小学校长严谨)

“教育+” 大学教授融入小学课堂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刘正辉以插秧为题向孩子们讲述一草一木的意义。台下的孩子们睁大乌溜溜的眼睛,聚精会神好像不舍得落下每一个标点。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刘正辉)

在8、9岁的年纪听大学教授的课程,孩子们不紧张,倒是让刘教授很紧张。“第一次走进小学课堂,怕说深了,也怕说浅了,但他们的好奇心是大学生们比不了的。”刘正辉带着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团队,走进了每一间教室里。“一粒种子如何变成许多大米?”“水稻种植中为什么要暗化?”从小故事开始,从生活中的一碗米线,一碗蛋炒饭开始,这群大人们努力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说着水稻种植的专业知识。“我我我!”争先恐后的举起的小手,“要让水稻‘深呼吸’。”五花八门的童真答案。“这些带着想象热情的答案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陈昊耐心回应着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正辉带着孩们播下种子)

融合课程和多元教育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释放,想象得到尊重,好奇得到答案。“听得懂,特别有意思。”孩子们有一种已经成长为“研究型学者”的骄傲,视线紧盯着种子,自信且喜悦的回答着。

(孩子们举起种植盆)

“创新+” 五彩水稻种下绿色希望

“好吃,好玩,最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刘正辉指着带来的两袋种子笑着说,这两袋小种子背后有着“大名堂”。味道一流的宁香粳9号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的精心研发,孩子们最好奇的南农紫稻也由南京农业大学的自主研发的。“哥哥,这都是咱们自己研发的么?”在播种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仅学习到自然知识,更能感受到咱们国家自主研发的钻研精神。

在绿色教育的路上,播下种子,触摸自然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充满希望的绿色未来,在成长之路上,他们了解一草一木背后的故事,关注一花一树成长的奥秘,带着钻研带着好奇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孩子们能够见天地、见生命、见成长。”本次活动的主策划人,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教育培训科科长戴虹望着孩子们有道不尽的期待与希望。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陈昊带着孩子们播种种子)

“我会每天记录它的成长,我就是它的守护者。”孩子一手捧着种植盆,一手抓着观察记录手册。这场环境教育课堂的收获藏在孩子们的眼睛的光里,嘴角的笑中。“五六月份,我们就会带着孩子走进稻田,把种的稻子移植到稻田里,观察它的生长,等到稻子收获的时候,我们再一起去现场感受丰收的喜悦。”学校二年级级部主任武立华说。

播下了未来可期的种子,也播下了爱惜粮食、食育健康的种子。从学习环保理念到践行环保行动,用环境教育的“加”法,推动生态文明的“乘”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美美与共生生不息”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