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版《江姐》首次亮相舞台,上海沪剧院新一代如何演绎红色经典

摘要:红色题材是沪剧舞台不变的主旋律。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3月23日,在《红梅赞》旋律中,沪剧《江姐》时隔30年以传承版形式再次亮相舞台。3月23日至3月31日上海沪剧院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沪剧红色经典展演”,茅善玉、钱思剑、凌月刚、朱俭、程臻、徐蓉、居峰、吴争光、王丽君、洪豆豆、钱莹、丁叶波、金世杰、朱麟飞、徐祥等老中青演员集结亮相,演出《芦荡火种》《红灯记》《回望》《江姐》及新编大戏《一号机密》。

传承版《江姐》临开场前,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挨个敲开化妆室的门,叮嘱演员们举起红旗时要气势昂扬、不要拖沓。23日《江姐》由青年演员洪豆豆挑大梁,她与同学们、上海戏曲学校2006级沪剧班演员共同出演。

茅善玉介绍,1965年上海人民沪剧团根据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歌舞团歌剧《江姐》改编成同名沪剧,由筱爱琴、诸惠琴、沈惠中、石筱英、邵滨孙、解洪元等艺术家演绎,“望山城”“红梅赞”“绣红旗”“劝降”等唱段流传至今。

“沪剧《江姐》动情又充满正气。在建党百年之际,沪剧院复排该剧,见证青年演员成长成熟,让经典重现光华。”茅善玉透露,传承版《江姐》将进校园演出并计划进行巡演。导演周小倩说,“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排演《江姐》时,我旁边的观众会唱《红梅赞》,前排观众跟着洪豆豆的声音合唱。”

传承版《江姐》在保持“红岩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浓缩精简,还原具有丰富情感和坚贞气节的英雄形象。身为95后的洪豆豆在年龄上更贴近原型,她在人物塑造时借鉴京剧、歌剧,“看书时我脑海里勾勒的‘江姐’形象,与自己演戏时感觉还是不太一样。我在不断排练中丰满这个角色,要传递给观众也告诉我自己,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

在“劝降”“夜审”等几场戏中,洪豆豆发挥声音个性,唱腔高亢明亮,对一些抒情唱段又有着细腻、生活化的处理,呈现江姐外柔内刚的个性。青年演员们在《江姐》中都有出色发挥。双枪老太婆饰演者朱麟飞把“石派”韵味深长的唱腔诠释到位,与江姐的对唱蕴藏着多重的情感变化。沈养斋饰演者丁叶波通过“邵派”的唱腔特色,让人物更富有张力。甫志高饰演者徐祥发挥“解派”特色,出场时用宽洪的唱腔展现出甫志高的文人形象,在劝降江姐时声音飘忽游移,展现内心的空虚阴险。徐祥认为,《江姐》向经典致敬,架起桥梁让90后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演员需要代代相传,戏中的精神也是这样,希望青年演员在演绎江姐的过程中树戏也树人。”传承版《江姐》在筹备阶段,茅善玉就让青年演员读《红岩》,观看题材相关的电影、歌剧、话剧,学习“红岩精神”,汲取艺术养料。4月2日、4月9日,该剧还将分别在保利城市剧院、逸夫舞台亮相。

《一号机密》是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之一,作为“东方名家名剧月”受邀演出剧目,将于3月31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4月6日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演。《芦荡火种》《红灯记》是沪剧红色经典中具代表性的剧目,汇集沪剧“丁派”“石派”“解派”“邵派”“袁派”等流派的精华,曾分别被移植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和《红灯记》。此次《芦荡火种》在尊重原剧本的基础上复排,除了演员阵容调整外,还融入舞蹈元素。根据小说《党费》改编的沪剧《回望》,传承自茅善玉、钱思剑主演的《生死对话》,由洪豆豆等担纲,以青年人的视角回望历史。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主办方供图 图片编辑:雍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