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书记”扎根社区25年,她的“西桥模式”被住建部点赞

董守芝(右二)正在收集民意。 见习记者曹欣怡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9日讯 近日,“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在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举行,今年57岁的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董守芝率先做了第一讲。

1993年,下岗后的董守芝进入三眼桥一村居委会任委员,2003年起担任西桥社区书记。这是个由单位宿舍、城中村和部分新建小区组成的混合型社区。在基层社区岗位上,董守芝一干就是25年,不仅造就了蜚声全国的“西桥模式”,还积极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为居民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她说,基层党组织书记就应该把居民的事当“家务事”。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她屡屡“吃螃蟹”

西桥社区地处两区三街结合部,1.7万居民中流动人口扎堆,是出了名难管的“万人社区”。董守芝偏不信邪,屡屡成为“吃螃蟹”的人。

2008年6月,为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董守芝在全市率先尝试建立居民自助物业服务站:党委主导、社区搭台、能人牵头,居民自己挑选出小区“管家”,挑起卫生、治安、绿化“大梁”。

党龄近30年的张素珍,响应号召主动请缨,担任无线电厂小区的自助物业服务站站长。她一边负责小区安全,一边发动党员骨干清理楼道及院落。随着小区环境变美、治安变好,居民也变和谐了。

在董守芝的带领下,西桥社区全部小区均建起自助物业服务站,有了规章制度,还推出“爱心厨房”快餐配送、“快乐驿站”老人日托、停车充电等服务。自助物业服务站的举措得到国家住建部充分肯定,被誉为“西桥模式”。去年“红色物业”工作大举推进,这一模式在全区铺开。

随着社区内旧城改造加速,新建小区增多,如何让新老居民“拧成一股绳”,成了董守芝的“痛点”。她通过整合资源,组建社会组织,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服务部、新居民互助服务站、居民咨询调和服务站、爱心驿站、欢乐空间站,与自助物业服务站共同构成“一部五站”的基层治理服务新模式。

“现在推行网格化管理,社区的触角还要更深入。”近期,董守芝又创新推进了“七色工作法”,将重点单位、党员、重点对象等都用7色版块标注,反映在网格内。“精准服务,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人大代表尽职履责 不遗余力解民难

1997年起,董守芝连续当选江汉区人大代表,2016年起成为武汉市人大代表。21年来,她先后提出建议和议案近百件,90%都落实到位。

前些年,三眼桥路道路破损坑洼泥泞,居民笑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成了千岛湖”。区两会时,董守芝将一封“选民心声”的信,交给参会的市人大领导。接到信的第二天,该领导就带着市建委工作人员实地感受出行难,道路也顺利被纳入改造计划。

景桥花苑、恒发新村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两个微型小区,由于地下管网重叠,排水“肠梗阻”。2012年8月,西桥社区“人大代表工作室”成立后的首个接待日活动,董守芝和辖区3位人大代表就收集了群众意见,协调水务部门,推动了地下管网改造。

每天跟一线群众打交道,董守芝的提案始终“接地气”。今年的武汉市两会上,她作为基层代表向参会的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提出建议: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对流动人口的信息动态采集是一大难题。建议利用“智慧+”的技术,搭建房屋出租报备机制和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平台。

董守芝总说,“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她的努力下,社区泥巴路得到了硬化,背街小巷安装了路灯,花坛建到了居民家门口,社区旧貌换上了新颜。(记者刘元聪 通讯员朱素芳 熊汉华)

【编辑:叶凤】


(作者:刘元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